欧洲人在17世纪建立了对这种东方饮料的喜爱。1637年1月2日,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在一封信中写道:“人们已开始饮茶,所以希望所有船只的装载货物中都安排日本的茶以及中国的茶。”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献英皇查理二世的皇后两磅茶叶。1666年,又用50金镑17先令买了22磅12盎司中国茶叶进献皇后。俄国诗人普希金记载过18世纪的俄国“乡间茶会”:贵族们使用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是由铜制成的。人们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时要吱溜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这倒和今天中国人品潮汕工夫茶时的做法有相似之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时常在家举行茶会。他的朋友为此曾记叙说,大文豪招待客人的茶叶呈金黄色,装在堪察加木盒内,用薄纸严密包封。巴尔扎克常常介绍,这些茶叶是中国皇帝送给俄国沙皇的,沙皇又赏赐给驻法使节,再由使节转赠于他。他还说,这些茶叶产在中国某省,一年只收几斤,需由最美丽的少女,在旭日升起之前,配以动人的歌曲,用舞蹈般的姿势采摘。
混合着对东方文明的想象,茶叶逐渐成为中欧贸易中最重要的产品。这次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参展的公共品牌和企业覆盖中国六大茶类。从安溪铁观到宁红工夫红茶,从洋楼洞青砖茶到武夷红茶……几乎每家追本溯源,都曾经在国际茶叶市场上风靡一时。
1716年,两艘英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3.5085万英镑,占总货值的80%。此后茶叶贸易成为所有欧洲东方贸易公司最重要、盈利最大的项目,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登说:“茶叶是驱使我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截至1783年,中国每年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总量,已经超过580万磅。中国的茶叶还同时进入了其他欧洲市场,并开始风行于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
据有关学者研究,19世纪中国茶叶贸易在两条道路上都很兴盛。一是“通过陆路,向北对俄罗斯输出”;另一则是“通过海路,向欧洲主要是荷兰与英国输出”。
包括安化黑茶、羊楼洞青砖茶在内,湖广的茶砖出口风靡一时。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一条“茶叶之路”从江南产茶区穿越整个中原,从华北通向北方草原和蒙古高原,纵深进入西伯利亚,延伸到莫斯科、彼得堡和欧洲。
乾隆二十年(1755),中国砖茶出口4.8048万贯,嘉庆年间(1796~1820)就增至22.8499万贯。根据同治《蒲圻县志·风俗志》:“每岁西客于羊楼司羊楼洞买茶,其砖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纸,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芙蓉山在西乡。”可见当时出口的砖茶产自湖南、湖北两省,晋商是制销商。而“西客”则是指活跃于中国的俄罗斯茶商。
晋商起初到福建武夷山收购加工红茶和砖茶,茶市设在崇安的下梅镇,运至铅山的河口镇,再水运经信江、鄱阳湖、九江到汉口集中。汉口港成为茶叶的集散地。从汉江边的龙王庙到丹水池长达30华里的汉口码头曾经停泊了满载茶叶和淮盐的商船,10万之众的码头工人和运输茶叶的船工在这里工作。
从汉口,船只逆水在汉江行经700多公里,至襄阳用小船将茶叶包箱沿汉江支流唐白河120多公里至河南的社旗赊店镇,这里是万里茶路的水运终点。在那儿,人们改用马车将茶叶运至洛阳,从孟津渡口过黄河,换成毛驴队驮运,穿越太行山区,进入祁县、太谷、榆次、平遥、太原继续北上。在雁门关,万里茶路分为东西两口。东口从张家口的大境门沿着张库大道前往库伦直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西口从晋北的杀虎口往清廷节制西北六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归化(今呼和浩特)北上库伦直达恰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