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麦浪与天地人和

 
中国馆:麦浪与天地人和
2015-08-19 06:46:39 /故事大全

“麦浪”

今年5月,中国馆以459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作为第二大外国自建馆首次亮相米兰世博会,这是中国首次以自建馆的形式参加海外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团队项目负责人、清华美院副院长苏丹说:“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租赁场馆去做中国的展示,这种展示方式不符合一个大国推广形象的方式。”

“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是本届米兰世博会的主题,聚焦农业、粮食和食品三大领域。中国馆的主题设定为“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整个场馆以现代设计手法为主导,融入“天、地、人、和”的核心概念,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特征浓缩在建筑上。

中国馆整个建筑外观形似“麦浪”,建筑主体搭建在2.2万根LED灯管组成的“麦穗”上,屋顶表面覆盖着一层竹编瓦片,呈现出不规则的波浪状。因为视觉和交通都相对开放、自然,游客穿行其中,能够感受到建筑的灵活与生动。

与以往“强势”的中国符号建筑不同,此次中国馆的建造呈现出更加开放、自然的形象。中国馆室内设计负责人、清华美院副教授汪建松表示,中国馆整体形态虽源自中国文化,但是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中规中矩的模式,在空间形式上也没有苛求中轴对称,选材上使用质朴、自然的材质作为空间装饰面。中国馆体现轻盈、自然、流畅的形态,充满了现代感。

超越中国符号

2013年10月份,世博会中国馆的中标书正式下发。

在此前的半年,清华美院的设计团队就已开始投入工作了。苏丹介绍,最初的团队有10个人左右,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展览设计、标识设计等不同专业的老师,还有史论系的老师负责梳理世博会文化。

前期准备过程中,清华美院的设计团队调研历届世博会中国馆、外国馆的演变情况。中国馆景观设计负责人、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崔笑声说:“此前关于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通常采用很强符号化的手法,比如常用剪纸、戏剧脸谱等元素。”因此,团队在设计之前就达成共识:不做中国符号的中国馆,也不做宣教式的中国馆,而要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形象。

前期的头脑风暴阶段,设计团队讨论了30~40种方案。团队曾经想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脉络做设计,因为二十四节气的核心价值便是农时,也是中国农业的独有特征。崔笑声说:“我们为二十四节气的方案纠结了很长时间。二十四节气的主次关系如何?惊蛰对应的什么农作物?农耕饮食怎么做?”因为理念过于复杂,设计团队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方案。

团队又从文字角度考虑方案——田、亩、斗等——与农业、中国人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汉字,通过其演变过程去考虑建筑形态。他们设想从中国东到西、南到北,各抽样出一个1000公里范围的十字轴线,在此基础之上展开设计。但都由于中国农业的复杂性,在讨论过程中被团队内部否定了。

汪建松表示,中国地域广阔,农业地域差异很大。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不同的地方农业的表现完全不同,物种、土壤、环境成分也十分复杂。这使得在选择设计元素和提取概念的时候非常困难。中国的农业文明,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概念去概括。“因此我们必须站到更高的层次,用‘天、地、人、和’——这种抽象的哲学概念去表达中国农业文明。”汪建松说。

“天地人和”

顺着哲学化的思路,设计团队放弃了现实主义的思路,而是选择通过抽象、唯美的手法展示中国人对农业的美好愿景。“我们希望更哲学化,所以通过天、地、人、和去展现一个更宽大的情怀。”汪建松说。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