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薇:画皮 还是画心

 
彭薇:画皮 还是画心
2015-09-29 15:40:01 /故事大全

圆满的旅程

采访那天下午,彭薇的摄影师朋友正好来了,拿出他刚剪好的短片。这是他为彭薇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的最新个展“圆满的旅程”拍摄的视频作品,半小时,记录艺术家的一天。镜头里彭薇被拍得很美,大段访谈也有意思。可她不太满意,一直在追问摄影师:那些买菜的镜头呢?做饭的呢?吃的呢?摄影师反复解释:“那些镜头不太好看。”“不需要好看,我就想要我平常生活的状态。”彭薇笑嘻嘻,但坚持。

8月7日展览在台北开幕。我们终于在现场看到了彭薇的真实版《每天》:午饭后,由家至工作室。先把带去的便当搁放到厨房工作台上,然后找出小蒸锅,把画画要用的几小盒矿物颜料放进去加热软化——当天不用完,这些颜料就会硬结、臭掉。如果没有约访,整个下午都是她画画的时间。晚饭独自在工作室享用,还是那个小蒸锅,把便当里的饭菜热热,吃完继续画,或抄碑,22点收工回家。

近三年,她都在绘画“遥远的信件”,也是这次台北个展的主体系列。这是一批带有“现成品”观念,以水墨手绘实现的卷轴山水。从画面图式和手法来看,她在细密地摹写中国传统山水,台北现场空间奢侈的留白设计更加突出了这种意境。但彭薇一再说,她做的其实不单是绘画展,而是作为物质的绘画的一个存在。她在画卷轴、册页,这一最古老的书籍形式,包括亲手绘制它们的每个部分:绫裱、玉池、格水、画轴、别子和画盒。在她心目中,册页和卷轴本身除了文化气息和历史的魅力,更如同一件件精美的小型装置,因而吸引她亲手一笔笔画出它们的每一部分,包括繁复的锦缎图案。

彭薇只做自己喜欢的尺寸,她要卷起时候那种厚厚的体积感,又喜盈手一握的小。其中画了一套只有13厘米宽但有6米多长,放在展厅里就像一条线。也不太从传统卷轴的形制去考虑,总觉得出格一点更好玩。绘画手法其实也是出格的。她解释,山水画面的内容都是“挪用”,跟过去画衣服和鞋子是一样的,但画法上并不传统。传统画法就是勾线、填色,但她有很多地方是冲出来的,比如那张看着像青绿山水的作品,线先勾好,然后用颜色将画全部打湿,趁它半干的时候飞快晕染。“有点像炒菜,火候到了会冲出一些很好玩的水晕。”彭薇很看重技术的地位,觉得作品完全要靠技术来表达,比如,线要画得特别好,晕染要特别舒服。

她想要将现实和历史“重置”两端的企图当然不只是通过“统摄”中国绘画的古典形式来实现,还有那些令人产生时空距离感的书信题跋。她用漂亮的小楷密密抄录自己读到的有趣的文字,通常是西方文人的书信、日记或诗。也就是说,艺术家用西方文学大师的私信“篡改”了古典山水画的题跋,甚至题目。

比如册页《渡河留声》,画面是一队唐代仕女骑马渡河,题跋抄录了卡夫卡爱情书简《渡河留声》一书中的致菲利斯·鲍威尔——您也许会产生意愿,是否应该把我作为旅伴的伴侣、导游、独裁者、累赘,结伴而行,即使如此,对作为通信物件的我却是无可厚非的。

比如卷轴《像前天一样》,画面是中国古典绘画中最经典的图式:临江独钓。而她取自贝多芬致卡尔·霍尔茨信中的画题和题跋,却是西方19世纪最日常的生活场景:今天是星期天,所以我们能指望享用一顿可口的星期日美餐了。提起汤匙,您看,就像前天一样遥远。

现场最大幅的《圆满的旅程》,画面借鉴的是《明皇幸蜀图》。明皇本来是在逃难,过程中失去了杨贵妃,但明代这位画家却把它画得富丽堂皇,好像是一场美好的行旅。彭薇把画面画得更美,书信部分却取自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和里尔克三位诗人在1926年于生死相隔前的最后书信,而题目则来自苏珊·桑塔格论及三人通信时的评价:分离让一切圆满。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