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浮云(2)

 
房间里的浮云(2)
2015-09-29 16:02:24 /故事大全

几年时间里,“雨云”成为不断扩大的系列,出现在各种独特的室内空间:白色墙壁的画廊、破败的工厂、哥特式教堂和巴洛克宫殿、伦敦波特兰大街的历史建筑或者科隆一家素净空荡的教堂内部。他的材料不过是烟和水蒸气,云团的结果随着场地大小和湿度而变化,重要的是存在于特定空间的云的图像。有时候,光秃秃的、简陋的场地反而能烘托出效果。他倾向于和有建筑拍摄经验的摄影师合作,用木头、金属等建筑元素作为柔软云朵的背景。

斯米尔德自己最喜欢的“雨云”系列照片摄于比利时林登城堡,始建于17世纪,20世纪70年代曾用作精神病院。原来的城堡和它用作精神病院之间的对比仍然清晰可辨,那张照片上,建筑本身在画面感觉中起了明显的作用,云朵徘徊在视线的高度,像一个幽灵从背后的废墟墙偷偷溜出来。

与任何雕塑家一样,斯米尔德了解他的材料如何影响周围的空间,知道如何召唤特定空间的效果。无论城堡还是教堂,建筑空间提供了一个框架,或者说,充当了“雨云”雕塑的底座。

同样是把室外自然现象带入室内的相似概念,伦敦艺术小组“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几年前制作了一个艺术装置“雨屋”。百余平方米的雨屋里始终下着倾盆大雨,观众进入到装置中,耳边是雨水的声音,空气中充满潮湿的水分,但身上却不会淋湿半点。

“雨屋”是一个抬高的底座上的矩形体块,耀眼的聚光灯提供强有力的背光。当观众走上前去,那些倾泻而下的垂直雨线开始被排斥,似乎每个身体散发着无形的强大磁场。走得更深入一些,身边的雨被关闭了,形成一个轮廓清晰的圆柱形虚空,这是相当超现实的体验。

2012年,“雨屋”第一次伴随着舞蹈表演,出现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的曲线画廊。2013年在纽约MoMA当代艺术馆11周的展览期间,总共吸引了7.5万名观众,每次5到7名观众进入雨屋,体验15分钟躲避雨点的孩子般的乐趣。今年9月,它将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

“兰登国际”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三位硕士毕业生在2005年创立,弗洛里安·奥特克拉斯(Florian Ortkrass)、汉内斯·科赫(Hannes Koch)和斯图尔特·伍德(Stuart Wood)都是30多岁的年纪。他们说:“雨屋看似简单,其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它是大尺幅打印的结果。我们最初用水测试临时‘打印’,从上面喷洒雨滴,就像远距离喷墨打印机一样。”

2008年,“兰登国际”完成了第一件装置作品《观众》。他们设置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镜子场景,当观众在镜子之间走动时,镜子会怪异地转向他们,让观众同时充当作品的主体和旁观者。

两年以后《群光》实验性灯光装置,把真实的集体行为转变成活动的灯光。观众的存在形成了一个声音景观,声音刺激了悬挂的LED灯网络的“集体意识”,引起一阵阵灯光的动态波,波及整个空间。这是属于空间的本能感知,而不是大脑的判断。

每一装置的“魔术”背后都有一项提炼的数字技术,如果与斯米尔德的“雨云”相比,“雨屋”的制作过程显得更加复杂和高科技。它的构成部分涉及水、注塑成型砖、电磁阀、压力调节器、定制的软件、3D跟踪摄像机、钢梁、地板和水管理系统等。

起到控制作用的是带运动传感器的跟踪摄像机,3D定位人的身体在基座上的位置,再转化到一个25厘米见方的像素化网格上。每个网格控制9个雨水出口,总共2500升水以每分钟1000升的速率落下,然后被不断过滤和循环使用。

“兰登国际”艺术小组与英国认知科学家菲利普·巴纳德(Philip Barnard)合作,把每个项目作为一个持续的研究过程,关于人与新的智能技术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对人们行为的分析。弗洛里安·奥特克拉斯说:“其实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观察人们如何反应,观众既不是很疯狂,也不会无动于衷,但总是超出我们的意料之外。我们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主笔/钟和晏 图片提供/Smilde、Random International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