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而可 漆器之器(6)

 
甘而可 漆器之器(6)
2015-09-29 15:10:36 /故事大全

黄成在《髹饰录》中形容推光要如“玄玉”,退光则要如“乌木”。最初推光时,甘而可会用棉花蘸取少量的油和抛光粉,代替手指来轻柔地摩擦漆面,因为如果从头到尾直接用手,皮肤恐怕早已经不能承受。但是最后的抛光,一定要直接用手。“唯有手掌的肌肤与经验能感应漆面推光的温度与频率,方能形成细腻、晶莹的表面质感。”

“退光”则是另一些髹饰工艺制作的漆器所需要的,在甘而可看来,要根据制作器物的气质来判断,它到底是要光洁照人,还是要古朴含蓄。他尝试制作的鹿角砂八棱净瓶,就需要退光的工艺。他的鹿角砂工艺灵感来自古代做琴,人们在漆灰中加入鹿角霜,这是一种鹿角熬制之后的细颗粒,加入漆中可以使其变得较为松软,适合琴身的发声共鸣,而它呈现在表面的深浅不一的褐色颗粒,又显得古朴美观。甘而可想要达到这样的髹饰效果,又想同时保持漆器的硬度不受损害,多次钻研,最后想出了通过特殊的制作手法来营造鹿角霜的感觉。在鹿角灰中加入辅助颜色的矿物质粉末和极细的金砂,最终达到鹿角霜呈现在漆面的效果,而通过“退光”使得光亮向内收敛,净瓶的色泽就变得更为含蓄沉着。

这种尝试是甘而可在制作最拿手的犀皮漆外,喜欢进行的尝试之一。在他看来,一名好的漆器工艺师,必须不拘一格,要对漆的性能了如指掌,对它的各种变化及可能性不断探索。他尝试用漆的表现力,做出木、瓷、石等材质的感觉,一眼看去可以以假乱真,然而拿到手中,“人们就要感叹它怎么这么轻巧,原来是漆器!”每当这时,甘而可就会非常兴奋,在他看来,对别的材质的成功模仿,是对漆器表现力的探索,这出自他对漆器的追求。“在别人眼中,漆器只是很固定的模式,但是漆器可以表现的范围应该是更加宽广的、更有深度和高度,这就要靠漆艺家不断探索、尝试、发现,来丰富漆器创造的途径。”

甘而可和他的漆器探索,有时候看起来颇有一点冒险,漆器的做法变化多端,全无定论,于是他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工艺:螺钿镶嵌、金银平脱、剔红、剔彩、戗金……并且试图在原有的工艺上改进,创制出凹凸推光、流彩漆等髹漆工艺。但是精品漆器的制作,全凭手工,失败率高,产量极低,这种家庭式的手工作坊,产量也就更低。2009年,甘而可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是对他所选择的路子的肯定。这种不断的尝试和追求,在甘而可看来,驱动力在于“美”,在于对漆器之“器”的认同,在于它随物赋形、变化万千的魅力,以及自身价值在其中的呈现。

“其实漆器从实用器皿的功能性而言,早在汉代就已被淘汰掉了。它之所以历千余年流传至今,是已经抛除、剥离了功能性,仅仅将价值求诸审美性和艺术性的制造动机。它卖的是‘工’和‘艺’,很可能后者更受重视。”甘菲说。因为学习考古文博专业,她在收集古典文献资料和艺术设计上参与了不少工作,也让她对父亲从事的这项创作有了更多的认可。“就是这种脱离了实用性、功能性、必需性的人工制品,才能在时代反反复复的潮流更迭里,不受革新的影响。它只从工艺内部生发和演进,从‘美’的目的出发,不需要追逐社会而保持它自己的节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漆器两千年来承载着中华文明中一部分最雍容华丽的‘无用’。”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