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洋的文明汇聚成印尼多元文化的底色,遗憾的是,对于今天的群岛之国印尼来说,那些和海洋有关的记忆已经很遥远了。
雅加达:凝固的时间
在雅加达的印尼海事博物馆,讲解员马路瑞·优图正在向我们娓娓叙说印尼悠久的造船史。博物馆位于殖民时代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堆放香料的仓库里,这是典型的荷兰风格的二层楼房,外墙上有一种叫作“壁锁”的构造物用来稳定梁壁,可以抵御来自海边的风浪。优图说,一般来这里的都是荷兰游客,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全在海事博物馆的建筑上。“大概看到祖先留下的建筑至今屹立不倒,他们会觉得自豪吧。”他说。看到我们对印尼的海洋文化很感兴趣,优图一下子来了劲头,连关门时间也推迟了。
博物馆最主要的陈列就是形态各异的船。“印尼是个群岛国家,在许多岛上都河道纵横且有茂密的森林,很适合制作船只并把它作为交通工具。原始的木船只是把一根完整的树干中心掏空。渐渐地,木船出现了船外支架那样的东西,能更好地让船保持平衡,不至于倾覆;接着木船上又挂起了风帆,这可能是和阿拉伯以及中国帆船学习的结果。”优图介绍说。他尤其推荐我们观看的是一只制作于加里曼丹岛的独木舟,看上去是展览了大、中、小三个型号,实际是制作过程的展示。“这种船做好后很小,要放在离炭火20厘米左右的地方熏烤,慢慢就会膨胀变大。”他亲眼目睹过制作现场,觉得很不可思议。
博物馆的展览分为史前时期的船、印度教和佛教统治时期的船、伊斯兰教统治时期的船。按照不同岛屿的制作特色,每个时期下面还有细分。让我奇怪的是“伊斯兰教统治时期”之后,造船业的发展就断掉了。关于当代船舶制造的情况,又回到了传统船只的当代应用。比如,在1996年,一群来自南苏拉威西省的布吉人做了一艘他们的传统船只“皮尼西”,一共11个水手驾着这艘船去参加加拿大的船舶展。他们在海上航行了68天,共计1.1万公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到达了温哥华。不仅如此,水手们到了加拿大后又航行了两周到了美国的圣迭戈市。“这充分说明了‘皮尼西’的航行能力。今天考古学家在墨西哥的港口城市安达普尔科也找到过‘皮尼西’的残骸。”
从海事博物馆走出来不远,就是雅加达的旧港口巽他格拉巴(意为“椰子”,华侨称其为“椰城”)。这里是雅加达城市历史的发源地:它最早是巽他印度王国的一个小港口,1522年被葡萄牙人侵占;1527年,巽他王国的敌对国淡目苏丹国国王法塔西拉赶走了葡萄牙人,将这座港口小城由巽他格拉巴改名为查雅加达(意为“凯旋城”,简称“雅加达”);之后这里又在1619年被荷兰人征服,更名为巴达维亚。1945年印尼共和国成立之后将首都定在这里并称作雅加达,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保持至今。现在的巽他格拉巴港口依然供印尼国内的一些小船来停泊。我在这里看到了真实的皮尼西船。它的两头尖尖地向上翘起,船身用彩色油漆涂抹出漂亮的线条。一位船员告诉我,这种“皮尼西”已经有引擎来做动力,它们基本都是往返于加里曼丹岛之间,运送木材、水泥和香料。从雅加达到加里曼丹岛需要4天的时间。“虽然很慢,但是这种船的好处是在很多小的码头都可以靠岸,很方便,所以当地人依然坚持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