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途殊归:走进“二战”的物理学家们

 
同途殊归:走进“二战”的物理学家们
2015-09-29 15:11:29 /故事大全

尼尔斯·玻尔、维尔纳·海森堡与罗伯特·奥本海默,三位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曾在探索人类原子知识的道路上结伴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各自的命运,他们走进历史的深处,在科学、国家与政治的路口分道扬镳。

加州伯克利

1930年的一天,伯克利大学的课堂上,刚从欧洲学成归来的年轻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本海默点燃他的切斯特菲尔茨牌香烟,云雾缭绕起来。他开始讲“量子理论”。他的讲课像是在做礼拜,有时声音低沉得甚至后面的人都听不见。他讲课不用讲稿,经常掺杂引用许多科学家和诗人的名言,还有带德国音的口头禅“是的,是的”。诞生于欧洲的先进物理学观念那时尚未进入美国的院校系所,更不用提比起美国东部大学既不够悠久,也不够有名气的伯克利了。学生们水平起初也不如欧洲的学生那样高,他们常抱怨,在奥本海默的课堂上,有时听不明白,只好“坐飞机”。

但奥本海默热爱他的学生,正如他热爱加州的气候一样。课堂或研讨会结束后,他邀请学生到他位于沙斯塔路2665号的小型公寓里,参加他在家里举行的晚宴。公寓坐落在伯克利山上一条陡峭的石子路边,遮蔽在桉树、松树和阿拉伯胶树中。窗户总开着,卧室里铺着从新墨西哥来的印度地毯。他与学生一起畅饮掺了墨西哥红辣椒的白酒和红葡萄酒,还有马提尼。夏季,他邀请学生到佩罗加特林牧场去旅游,白天骑马,晚上在地毯上玩掷骰子游戏。出生于犹太裔商人家庭的奥本海默从来不操心钱的问题。除了教授5000美元的年薪,他还有纽约的父亲一直向他提供的额外补助,大概1万美元。那时,在加州帕萨迪纳租一幢豪华别墅的月租大约25美元。1933年经济危机开始后,他的生活也一直很优越。奥本海默关心的是科学、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精神生活。他爱与学生们高谈阔论,关于物理学和一切文化问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他都彻底地欧化了。他熟知各种欧洲的名酒与佳肴,通晓中世纪的法国诗篇,选学了梵文,为的是能阅读东方古代哲学书籍。他是伯克利有教养又渊博的儒雅之士,身边环绕着崇拜并模仿他的学生群体。

在伯克利,奥本海默结识了另一位新到任的教师厄尼·劳伦斯。劳伦斯筹建了一部巨大、精密的回旋加速器,来分解原子核。1930年9月,《纽约时报》以“高速氢离子击破原子”为题,报道了劳伦斯第一座原子击破机器成功的新闻。这两个都有点孩子气的物理学家很快成了好朋友,在实验与理论上相互支持。每周一晚上,他俩都会开物理学讨论会,伯克利与斯坦福的研究生来参加,讨论《自然》杂志或《物理评论》中新近发表的文章,被称为“周一晚杂志俱乐部”。奥本海默极为勤奋。他以惊人的速度和产量写了许多重要的,甚至具有开创意义的论文,涉及宇宙射线、伽马射线、电动力学以及正负电子等诸多方面。1929年,当他从欧洲回到美国时,他拒绝了争相招揽他的哈佛和普林斯顿。他想在伯克利这样的西部学术荒漠上建立美国的物理学中心。很快,他的愿望就实现了。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物理学家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