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途殊归:走进“二战”的物理学家们(8)

 
同途殊归:走进“二战”的物理学家们(8)
2015-09-29 15:11:29 /故事大全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7天以后,德国投降。在洛斯阿拉莫斯,一些物理学家的第一个反应是:“原子弹不能再用来对付纳粹了。”疑惑随之丛生:原子弹究竟为何、为谁而造?

1945年7月,第一颗原子弹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荒漠中爆炸成功。8月,在新上任的杜鲁门总统的授意下,两颗本为抵御德国人的原子弹投向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当被秘密关在英国剑桥附近一幢叫“农庄堂”房子里的海森堡在餐桌上被告知美国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消息时,他坚决不相信,直到他亲耳听到9点钟的BBC新闻。根据“农庄堂”的监听记录,哈恩曾问海森堡:“为什么你总坚持说,只要拥有50公斤铀-235就能做成某些事,而后来你却又说必须要有2吨才行。你能做出解释吗?”海森堡在随后几天内很快算出了“足以触发链式反应的核材料的最小数量值”。但历史学家们经年论战的问题是:海森堡真的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才成功计算出关键的“临界质量”的吗?

但这一切对现实的历史进程已不再有什么意义。9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不久开始,令玻尔担忧的核威慑很快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希特勒的“原子弹”:纳粹德国核武器档案》,(德)赖纳·卡尔施、海科·彼德曼著,闻立欣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美)凯·伯德、马丁·J·温舍著,李霄垅译,译林出版社;《尼尔斯·玻尔传》,(美)阿布拉罕·派斯著,戈革译,商务印书馆〕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物理学家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