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与他的家族:对中国的情谊

 
史迪威与他的家族:对中国的情谊
2015-09-29 16:24:09 /故事大全

芭芭拉·塔奇曼认为,史迪威这位美国人的中国故事是美国自近代以来直到“别了,司徒雷登”这一段历史中,充满希望、尝试和误判的“在华经验”的一个缩影和象征。

1944年春,缅甸北部的山林与河谷中似乎总在下着漫长的雨。“下雨。天啊,又下雨了。”史迪威在战地日记里不耐烦地写道,“每一滴雨都刺伤着我。”雨中的丛林生活变得更加难以忍受,潮乎乎的军服、帐篷和被褥令人心烦意乱,更糟糕的是,雨水使道路变得泥泞,也迟滞了通过空运进行的后勤补给,让部队的战斗准备变得艰难而混乱。史迪威的计划是,迅速向密支那的日军展开攻击,越过这个缅北重镇,打通与中国本土的接触,而现在,他不得不用许多时间来等待。

在焦灼的等待中,这位美国将军迎来了61岁生日。3月19日,在简陋的营地桌子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巧克力蛋糕,仿佛“森林里出现了奇迹一般”。史迪威穿着一件旧毛衣站在桌边,用一把雨林里常见的军用砍刀切开蛋糕,分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史迪威的好友、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郑重地发来贺电:“你的工作对于这次战争和中国的将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最好的生日礼物是:史迪威的部下们打了漂亮的一仗,突破了坚布山天险,进入了孟拱河谷。“无论如何,我想我们已经证明了中国人能打仗。”史迪威在给夫人的信里写道,“你也许还记得当初几乎没人在这一点上赞同我的想法。”

史迪威在家信中提到的“想法”,就是相信“如果得到正确的指挥、合适的装备、良好的后勤和医疗保障,中国士兵可堪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军队一战”。史迪威的外孙、和自己的外祖父与父亲一样也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约翰·伊斯特布鲁克(John Easterbrook)上校说:“对于这一点,他从未失去信心。”当时史迪威目睹的中国,仍是一个在近代以来每一次对外战争中都打败仗、备受讥嘲轻视的国家,他对中国军人的信心源自何处?

作为一个曾接受多年严格而正规的军事训练的美国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心目中“美国最好的军长”,史迪威对于他所观察到的中国军队,特别是其上层人物的缺点,其实有相当清醒的判断。在写于1944年的私人文件里,他冷静地分析国军“装备陈旧”、“缺乏训练”等弱点,并认为中国军队既缺乏主动进攻的意志,也缺乏追求胜利的信心,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军队是其长官的“私产”,最好不要在与强敌的战斗中消耗掉。总司令蒋介石本人就曾在多个场合宣称,国军的三个师也无法与日军的一个师团对敌,在这种情形下,还怎能指望国军在面对日军的时候充满斗志呢?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