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对渴望拨开那段历史迷雾的追寻者来说,这些影像已是时间难得的馈赠。晏欢也在这支赴美搜寻战场影像的队伍中,因为精通英文,负责找寻图片和翻译。他曾为了寻找自己的家族记忆,在国内各省级档案馆搜寻多年,但所得不多。进入美国国家档案馆第一天的收获就让他喜悦得叫出声来,他欣喜而神秘地告诉同伴,这一天他看到自己外公穿军装的照片,超过在国内寻找十几年的总和。
但要将这些图片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记忆中打捞出来,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回忆当时复制2万多张照片的经历,牛子说:“完全是一个体力活儿。”档案馆中的影像资料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二战”时期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亚洲战场等不同地点同时期发生的事件影像放置在一起,需要找寻者一张张将属于中缅印战区的相片筛选出来,再逐张扫描。负责这项工作的牛子还做了一个决定,要用最好的像素来复制这批影像——这个要求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如果像素要求不那么高,一版照片15秒就能扫描完。但最后我们选的是比照片还清晰的像素,扫描一版照片要3分钟。”
如此庞大的队伍和工作量,使这支打捞滇西战场历史的小分队成为当时档案馆中引人注目的一景。他们在那里工作了约3个月,档案馆五楼已经迎送了来自许多国家的研究者。他们对这支队伍从好奇到尊敬,常常有别的国家的研究者,拿着自己偶然发现的照片过来问:“这一张你们需要吗?”
物资、技术和精神力
红岗路是深圳罗湖区一条普通的街道,随处可见的都是这个现代城市最常见的街景:路上车水马龙一刻不停,路边售卖五金件、汽车配件的商铺鳞次栉比。越众历史影像馆就隐藏在这平常的现代城市一角。2014年,深圳当地一位企业家出资修建了这座影像馆作为历史记忆的容器,当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回来的2万多张照片就存放在这栋外观大气朴实的铁灰色建筑里。我们到这里的时候,展馆正在忙着为8月的一场展出精心布展。展览是“国家记忆”系列之一——这是自2010年照片回国后就建立的一个公共展览名字,迄今已经成为一段抗战历史记忆的代名词,在深圳、腾冲、重庆、台北、北京、华盛顿、纽约等地多次展出。
1939年,当美国记者白修德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战场时,他看到的中国军队是这样的:“多年的僵持局面,已使中国军队成为软弱的、军心不振的、没有组织的一大批人,被敌人鄙视,被它自己的人民视为外人,被它的政府忽视,被它的盟军嘲笑。谁也不会怀疑中国士兵的勇敢,但中国军队本身却没有运动力,并没有实力,并没有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