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间的“国家记忆”(4)

 
来自民间的“国家记忆”(4)
2015-09-29 15:54:15 /故事大全

但越众历史影像馆中的照片却展现出了一个历史的转机——1942年后,中国战局虽然还没有出现决定性好转,人们的心理状态却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影像馆中有一张士兵的肖像,全身用野草和藤蔓伪装着,脸部大半被藤蔓蒿草的枝叶遮盖,杂乱的枝叶间透出刺刀的长刃。他面对镜头,微微昂首,紧抿双唇,双眼直视远方,整个脸部有着坚定向上的表情。一位曾看到这张照片的滇西抗战研究学者感叹:“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酷’的中国抗战军人影像。那身伪装和他从心底散发出来的自信,绝不输于那个时代任何战场任何国家手持任何现代化枪械的军人。”

这种果敢自信的精神力不仅在军人的脸上出现,也在日常的市井生活中存在着。越众历史影像馆执行馆长黄丽平在将这些照片编辑成书出版时,喜欢挑选表现当时生活场景的照片,一方面是“希望现在的读者知道,我的亲人曾在战场上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另一方面还因为照片上日常生活中散发出的积极的精神气息,与以往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传统认知有所不同。“看照片会觉得当时的人心理更独立,精神上更自尊自信、更乐观,有不卑不亢的内在。”黄丽平对记者说。摄影师牛子也从专业的角度注意到了这些照片中的乐观情绪。“因为设备原因,大部分照片都是摆拍的,所以我看照片更多注意的是背景里的人,他们的表情和状态是不会伪装的。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是带着笑的。1942到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但生活中是有笑脸的,人们没有失去希望。”

精神力的崛起与当时中国正在摆脱“孤岛”状态有关。当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陆上交通被全部切断后,美国人的空中支援给滇西战场带来了生机。1942年白修德跟随美军再次回到中国,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运转不停的昆明机场。他后来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所有美军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是云南的省会昆明。美国人到达该城时,通常在城南一个大飞机场降落。这个机场在两三年里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忙的机场之一。它要处理驼峰运输线的大部分工作:中国民间航空线的全部工作,中国航空公司的货运、邮件,以及十四航空队的全部工作。当你躺在跑道边的草地上眺望天空,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各种飞机,从C54和B24式起,到L5和L4式为止,混在拥挤不堪的半空中,除了雨季大雨完全停航外,这个机场从没有一刻钟没有飞机马达的吼叫。”

为了从空中突破日军的封锁,当时全国各地大约有30万民工参与了由中美两国工兵规划设计的机场修筑工程,以建立攻击日军并接收物资的空军基地。因此飞机和机场是当时滇西战场的一类重要影像:修建成都新津机场时,妇女在河边挑选鹅卵石,砸碎后装入簸箕,再由年幼的孩子抬去工地;待飞的轰炸机旁,中国民工一加仑一加仑地为飞机手动加油;三位中国民工巧妙地用两根竹竿交叉在肩膀上,抬起一只硕大的饭桶,穿过田野给机场上艰苦劳作的工友送饭……最令人动容的是众多中国民工俯身拉动一个巨石碾子滚过跑道的照片。画面中,上百位中国民工分成两列,埋着头,身体弯成弓形,像长江上的纤夫,以血肉之身拉着沉重的石碾子,平整出飞机起降的跑道。在他们匍匐弯曲的凝重身影后,一架轰炸机正腾空而起。黄丽平在昆明上大学时,曾听说过抗战时修建巫家坝机场的艰难,但直到看到这张照片,那些历史的传言才真正有了温度和形象。“每次看到它,我总会起鸡皮疙瘩。”黄丽平对记者说。

1942年后,来自世界上最强大工业国家的物资和技术源源不断地通过滇西注入中国战场,到1944年,照片上展现的中缅印战场已经在软件和硬件上都具备相当技术水平。影像馆中有很大一部分照片是中国士兵在印度兰姆伽基地接受培训的记录。他们使用的是30口径重机枪,每人每天训练使用的子弹量就有400发,而在此之前,一个中国士兵在战场上只有10发子弹。从缅甸战场上失利撤退下来的中国士兵,已经在接受现代的心理治疗。他们围着一张工作台做缝纫,看起来非常有生活气息的平和画面,其实是为酝酿反攻做的心理准备。美国的心理治疗师正在用做缝纫手工的方式,帮助这些因战败背井离乡、遭受身体和心理双重折磨的士兵们重新成为一个战士。

失语的老兵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爸爸
下一篇:养老金入市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