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笑话说,完美的雅利安人应该有希特勒的金发、戈林的身材和戈培尔的身高。在策兰的《死亡赋格》里,他悲伤地用“金发的玛格丽特”和“灰发的苏拉米兹”来代表这两个民族。
为什么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为什么又在战争之外杀害了600万犹太人,这个问题是战争刚结束时,盟军、苏联和德国自己都无比关心的。在“冷战”开始之前,英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一定是德国人的民族性里埋藏着某种深层的毒素,最终导致了他们一边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一边极其野蛮地侵略别的欧洲国家。历史学家们曾经非常仔细地去探求这种毒素的谱系,然而在得出系统性的结果之前,德国又成了“冷战”最激烈的前线,美国立刻将联邦德国的角色从一个需要解毒的病人转变为亲密的盟友,“毒素”的理论也不再提起了。德国史学大家梅尼克在《德国的浩劫》里反对这种“毒素”论,在他看来,德国在那12年里陷入了某种类似迷乱的状态,当年包括许多德国普通人在内的行为,恰好是与德国古典文化背道而驰的,要在未来避免这样的事故再次出现,唯一的办法不是去寻找什么毒素,反而是要大力弘扬以歌德、康德和巴赫为代表的古典文化。
梅尼克的书写于战争刚刚结束之时,他的目的在于针对“毒素”论重振德国的文化信心。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目的可以说是达到了。德国在战后的反思也达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承认,今天也很少有人再会认为按照德国自古的文化与经济史脉络,必然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以梅尼克为代表的文化史家并没有太多涉及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尤其是仅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无法很好地解释纳粹德国何以对犹太人怀有如此深的恨意,以至于要在战场之外杀害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约600万犹太人。在纳粹的意识形态里,雅利安民族是最高贵的,世界上只有“雅利安”和“非雅利安”民族,这一点当然与犹太教里“犹太人是天选者”这一点相冲突,然而纳粹并不歧视日本人和阿拉伯人,这足以说明,种族主义与反犹主义并非完全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