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全卷打开(2)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全卷打开(2)
2015-09-29 15:30:16 /故事大全

“续编”和“三编”基本沿承“初编”,但文字上不再分为上等、次等,更加详尽。据记载,“三编”在文献征引方面,引用书籍达160余种。入“续编”作品除沿用钤盖“初编”之“五玺全”外,还要加钤“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二印,以示区分,称为“七玺全”。此外,再加钤贮藏地殿座章,称为“八玺全”。入“三编”作品,将“五玺全”中的“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改为“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依然为“五玺全”,并加钤“宝笈三编”,以示区别于前两编。

除鉴藏体制完备的钤印制度,经内府收藏、《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作品还具有其他明显的皇家收藏特点:重新装潢,并大多有乾隆皇帝及词臣们的题识。在内容上,《石渠宝笈》不仅著录晋唐以来的法书绘画名迹,也将本朝皇帝、宗室、臣工的书画作品罗列于内。“续编”较“初编”,增加了历代法帖丛刻,涉及典章制度的诸大事件的宝贵实录绘画,如“南巡”、“交战”等图,以及部分西洋画都在其中。“三编”搜罗更广,包括书画、碑帖、缂丝、图像等品类。

本次“特展”的近200件作品,都是精选之作,分为两个部分:“典藏篇”放于武英殿,以三个单元介绍著录于《石渠宝笈》的书画珍宝的鉴藏、流传及辨伪情况;“编纂篇”放于延禧宫,从五个单元展示《石渠宝笈》编纂成书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展览结构,围绕著录典籍的特点,将书画作品、文献佐证结合呈现,希望让普通观众和专业人士都能找到令他们激动的视点。

特展典藏部分的“皇室秘赏”,都是晋唐至明清法书绘画名迹,件件绝世珍品。东晋王珣《伯远帖》,入《石渠宝笈》“初编”,为已知确认为晋人书迹的唯一作品,在书法史上的价值非常高。此帖是王珣想念友人的一封书信,文辞简练,意境怅惘,书迹古淡天然,晋人风度。乾隆皇帝非常喜爱这件作品,将它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三希”,置于养心殿温室,称为“三希堂”。经后人研究,“三希”中,二王父子作品皆为后代书家临仿,唯有这件《伯远帖》真迹无疑,它的价值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标志中国山水画趋于成熟的开山肇始,入“续编”。画作绘春日光景,佳客游山玩水,山石有钩无皴,青绿填色,泥金晕染,整体布局已经克服了早期表现山水时“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毛病,画境非常自然生动,颜色古艳明媚,为“金碧山水”。此图没有名款,但在画前有宋徽宗瘦金书:“展子虔游春图”,因而得名。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为“兰亭八柱”之三,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原作的双钩摹拓本,入“续编”。目前已知王羲之并无真迹存留,赏“冯摹兰亭”,可神会“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王书之妙。有了王羲之这一篇优美的文辞,又有这一篇在书法史上无法逾越的绝世之作,中国人的精神领域里就有了永远无法被替代的一块专属之地,围绕它的创作、研究、雅集、唱和层出不穷并绵延历代,那就是“兰亭”文化。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