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全卷打开(3)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全卷打开(3)
2015-09-29 15:30:16 /故事大全

宋代,花鸟画因为“格致”的思想,呈现出一批穷极物理、精致非常的作品,它们对自然物象的掌握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北宋画家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入“初编”,在精准之外,还增添了“写生”的灵动性,正如沈括论及“写生”所说:“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赵昌也颇以之自诩,自号“写生赵昌”。此幅花鸟画描绘三蝶起舞,蚱蜢静待,野草闲花,一派秋原野色。构图与用色,是这幅画作最别具匠心的地方。

国宝《清明上河图》在休眠10年之后,终于全卷展开让世人一睹它的风华。这件长卷入“三编”,也是北宋张择端的唯一传世之作。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知名度非常高,但创作者平生也就仅有此一二件作品流传,如此幅《清明上河图》,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这些作品有如神助,意境、技巧之高,难以揣测。欣赏近6米长的《清明上河图》,之前若能读一读《东京梦华录》,可以有更好的文献参照。全卷楼阁屋宇、贩夫走卒、车马舟船,一丝不乱。

著录于《石渠宝笈》的书画国宝,在清末及民国初年由于政权更迭、战乱频繁而流散出宫,历经劫难。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及至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购买、捐赠、调拨等方式,这些散于各处的国宝又纷纷回到了故宫。如宋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入“续编”,长为429.8厘米,全卷绘1200多匹马,140余人,细看可谓毫发毕现,蔚为壮观。

参与《石渠宝笈》编纂的31位词臣,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书画专长,也有过相关研究专著。举例二人做一管窥:张若霭,安徽桐城人,是大学士张廷玉之子。他本人擅长书法绘画,以内阁学士参与纂修《石渠宝笈初编》,后累官至礼部尚书。他有《临明朱竹书画》卷12段,分别临仿明代画家孙克弘、张忠、宋旭、莫是龙、丁云鹏、周之冕、侯懋功、璩之璞笔意,绘画的朱竹意态多姿。朱竹的典故,来源于大文豪苏轼的文人意气,世间本无红色竹子,也无墨色竹子,如此表现,自然之态不失,更能表现文人画的放逸,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另一位张照,华亭(上海)人,长于书法与戏曲。他是康熙年间进士,乾隆时期历任武英殿修书处行走、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等职。他的书法学董(其昌)、颜(真卿)及米(芾),成为“馆阁体”代表人物。他也是《石渠宝笈初编》的主要编纂官之一,深得乾隆皇帝信任,被誉为“五词臣”之一。他的《行书弘历读昌黎集诗》轴录乾隆御制读昌黎集诗一首,朴茂厚重,堂皇雅正。

《石渠宝笈》有如宝山,此次“石渠宝笈特展”更加难得,是将经典书画著录进行深入挖掘并发展的重要尝试。特展的起因之一,其实源于故宫编纂的《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经过6年细心整理和搜集图片,故宫首次为这套典籍尽可能地配上了彩图,这对传统书画著录为一大进步。在该书的编纂过程中,故宫博物院相关专家渐渐萌生为此做一个展览的想法,经过不断论证与遴选,“石渠宝笈特展”终于成型,从手工誊录的皇家秘藏典籍到电子印刷图文并茂的现代出版,再到可以供全社会人士都可以近距离参观的大型展览。配合这个展览,故宫还出版了《石渠宝笈·典藏篇》、《石渠宝笈·编纂篇》两部大型图录,忠实记录展览结构、作品,又从展览回归书籍,这可能就是《石渠宝笈》这部皇皇著作亘古存在的意义。(故宫出版社供图)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