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罗布:登山改变人生

 
阿旺罗布:登山改变人生
2015-09-29 15:49:07 /故事大全

西藏山多,登山之于藏族小伙子,只是日常,但也是改变命运的一种路径。

1998年冬天,刚刚成立的西藏登山学校的招生老师坐着车,走了好几天的路,从拉萨来到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的时候,初中毕业生阿旺罗布对于登山还一无所知。“放羊的时候也要去爬小山坡,但跟登山当然是不一样的。”聂拉木县处在喜马拉雅山与拉轨岗日山之间,当地的孩子从小在珠峰脚边长大,习惯了高海拔地区的艰苦生活,学校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在聂拉木县和毗邻的定日县招收了学校第一期的大部分学员。

阿旺罗布家有八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五。这个家庭,既耕种土地,也放牧牛羊,除了延续祖祖辈辈相传的农牧生活以外,“能想到的也就是当教师和医生”。阿旺罗布的一个哥哥便选择了学医,留在了日喀则工作。其他的兄弟姐妹,还有父母,都不在拉萨,“拉萨就我一个”。当地的教学水平,限于边地的条件,也并不理想。“三年级开始教拼音,小学毕业之后基本不识汉字,大致能用汉语简单沟通,但基础比较差。”如果要读高中的话,就要去日喀则。因为初中毕业时成绩不理想,阿旺罗布正在考虑接下来的人生道路。进入登山学校,就能够去遥远的拉萨学习、生活,对这个雪山下长大的孩子而言,这是当时对他最直接、最单纯的吸引。

作为藏文化的中心,大城市拉萨带来的首先是一种接近于震撼的体验。“刚来的时候感觉城市很大,好多地方不敢去,怕迷路。”阿旺罗布说,在藏民家庭里代代相沿的佛教信仰,也在他心里引起了情感的激荡。“看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时,心里真正感觉到了一个神圣的地方,跟家那边不一样。”倒是学校刚开始完全不符合他的预期。登山学校开办初期,条件艰苦,学生全部住校,“在体校里面租了六间平房作宿舍,一个简易活动房就是教室,还有一个帐篷就是厨房”。这样的条件他们住了好几年,中间还在体育局的院子里住过,做饭常常是学生们自己轮流做,碰上做饭难吃的同学,大家一整天都只好愁眉苦脸地“将就将就”。但是,学校将这第一批25个学生看得很重,期望很高。阿旺罗布一直记得登山学校校长、曾经被誉为“登山英雄”的尼玛次仁跟他们说:“现在你们看不出来西藏登山的潜力,但是10年后你们会明白西藏登山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你们是第一批学生,我希望将来你们培养更多的人。”对于一手创办登山学校的尼玛次仁而言,他的设想是在西藏登山队从完成国家任务到普及登山运动的转型过程中,通过专业培养训练,让新一批的登山队员走上与他们此前不同的职业化道路。因此,在学校的教学设计里,这些来自高寒地区的藏族孩子,不仅要接受严格的登山训练,还要接受语言、文化方面的学习,以便与来自国内国际的登山队伍合作,代表西藏登山的专业水准。

阿旺罗布和同学们的文化课要学汉语、藏语、英语和西藏历史,老师大多由西藏大学的老师兼任,专业课则包括体能和技能训练,学校专门从法国请来高山向导用英语授课。最令学生们期待的,自然是实际登山,这也是登山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所学的一切,都必须在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中得以检验和证实。“我们1999年3月入学,11月份就爬启孜峰,当时去的时候非常兴奋。”背着登山装备和生活用品来到营地,一步步向上攀登,学生们这次在山上一共待了半个月,可惜最后准备登顶的时候,连下了三天三夜的雪,最后只得下撤。这次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遗憾的经历,让阿旺罗布记住了“下雪三天不动”这句登山界的老话,也教给了他最初的经验——要学会观察、判断雪崩区和积雪区,选择最优的扎营地点和攀登路线,还有,懂得等待和放弃。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下一篇:雍和宫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