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传播,先是实物传播,后来是原材料和技术,再后来,是整体的艺术风格。生产技术落地在中亚和新疆一带的时候,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最典型的是中亚的暂丹尼奇,也称为粟特锦,大约是中国的唐代开始生产,随着粟特人的迁移居住,慢慢地从乌兹别克斯坦,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西北和内陆地区,他们的织锦和中国传统的纺织技术互相影响,提升了双方的丝绸生产技术。
根据中亚史料记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附近的赞丹那,一直到很晚还生产赞丹尼奇。赵丰去到那里的时候,只发现很多几百年历史的古桑树,可是已经没有人会纺织丝绸了。之后又去了邻近的库卡村,在那里找到一位老农,才知道附近的村落在过去分工合作,都生产丝绸,有的村庄负责纺织,有的村庄负责染色,但是随着苏联十月革命的到来,要求停止私营经济,赞丹尼奇的生产在当地就停滞了。
现在只能从遗址里发现关于赞丹尼奇的奥秘了,粟特的都城虽然被毁灭,但是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壁画,比如布哈拉附近的瓦沙拉遗址,上面的壁画里面所绘的纺织品有明显的赞丹尼奇的联珠花纹,另外在撒马尔罕的宫殿遗址里面,也发现壁画上的人们穿着粟特锦,上面的图案有绶鸟,有长着狗头和翅膀的怪兽,还有双人骑骆驼的图像,骆驼鞍和马鞍上也有大量的联珠纹。随着粟特人的迁移,在中国敦煌的壁画上也出现了类似图案,比如隋代洞窟里就出现了类似的图像,但是在其他年代洞窟则没有,联珠纹画得很精细,里面还有驯虎图,说明当时很多人已经习惯于粟特锦的存在,而且基本就是那个时代开始传入,画工觉得精美,所以用在壁画里面。
中国管粟特锦叫波斯锦,西方却习惯叫赞丹尼奇,主要是因为在比利时的辉伊大教堂发现团窠对野山羊纹锦,上面直接写赞丹尼奇,因当时中亚最著名的生产村落赞丹那而出名。
赞丹尼奇纺织方式很有特点,与中国传统纺织方式完全不同,一看就能看出来。在中国的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地,发现了大量的波斯锦,其中野猪和马鹿造型都很流行,而在敦煌的藏经洞里也发现了大量波斯锦,不过目前,价值高的基本藏于英国。赵丰去看过很多次,发现了敦煌波斯锦很多不同的特点,有的完全是波斯传来的,比如一块分藏于英法的野外山羊纹锦,和著名的辉伊教堂的那块很相似,有的是中国唐代自己制造的,比如一块红地团花锦,织法是波斯的,图案风格却是唐的,说明在隋唐的时候,中亚的纺织技术已经反过来影响了中原地区。最后,中原的丝绸织品吸收了中亚风格,又促进了大唐新样,其中有两位工匠何稠和窦师纶,在其中功不可没。
最早的传播,应该是中国的丝绸生产上,有了很多胡风题材,包括狮子、大象和大角羊,这是照西方人的图样来生产的,慢慢的,开始在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形成自己的特点,逐渐把外来文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里,生长在中亚何国的何稠起了很大作用。何国靠近粟特,何稠的父亲是玉雕大师,他自己到长安后,先在隋朝做到太府丞,后来在唐为将作少匠,管理丝绸生产的诸多事宜,最早是仿制波斯锦,后来使用了很多中国技术,织出来的锦绣比粟特锦要精细。在新疆墓葬里发现过这种中原织锦,也有传到日本,收藏于法隆寺的“四天王狩狮锦”,非常精美:骑士头戴装饰有日月纹的皇冠,马有翅膀。这件唐联珠纹锦是波斯风与唐风的结合,据说7世纪由遣唐使带回,做过圣德太子的御旗。
传说中李世民的表兄窦师纶,被封爵为“陵阳公”,他所创造的很多样式,也就成了“陵阳公样”。样,指的是风格和模式。当时唐流行的变形联珠纹、宝相花外环,还有动物纹夹缬,都是他设计并突出的。而且不仅仅在丝绸制品上,慢慢还在金银器物上显现,特别具有唐代特点。
在他的领导下,大唐创造出很多新样,在很多诗人的诗歌里都有提及。不过保存大唐新样最多的,还是敦煌。敦煌的丝织品,先是被斯坦因带到英国和印度,然后又被伯希和带往法国一部分。其中日本大谷探险队拿走的丝绸文物在大谷破产后,卖到韩国,也有部分后来辗转流到了中国旅顺,所以有部分后来收藏在了旅顺博物馆,也算是幸运。这些丝绸文物,大部分赵丰都观摩过。敦煌的丝绸文物,以幡为最多,幡分为几部分,头、面、手、足和身,每部分都有不同的图案和纹饰,其中法国的吉美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很多都有精美的花朵图案,其中有一只上面的花鸟图样,和诗人王建提到的“蝶飞参差花婉转”是近似的。花鸟图样在唐晚期,已经是敦煌丝绸的主角,敦煌的丝绸文物可以和壁画形成对应关系,是一种丰厚的遗存。
法门寺地宫里的丝绸品也为数不少,可是很多尚未整理出来,有很多被包起来的尚为打开。其中有一包从侧面看足足有几百层,因为当时一件服装就有多层,表里垫、多件层就更多了,很多还能看出花样。比如一件蝴蝶和穗状花卉对排的,也算是大唐新样。按照发掘人员的说法,刚进地宫的时候,发现有很多金线,一碰就会断,应该是地宫里悬挂着大量丝绸帐子,织进了金线,丝绸因为潮湿而腐烂,但是金线没有烂,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