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同千:做一个有敬畏心的古建收藏者(3)

 
秦同千:做一个有敬畏心的古建收藏者(3)
2015-10-10 19:15:00 /故事大全

秦同千搭建起来的这个古建修复团队,用他集团的名字,取名“秦森古建修复”。同济大学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评价他这些年所做的复建,“对每一幢老宅以及老家具,都尽量研究它的原本状态与材质,寻找相同的材料与工艺,这对工匠就有要求”。

秦森古建修复团队里有几百工匠,其中长期固定的也有上百,包括大木工、雕花匠、砖雕匠、石雕匠等,分工一应细致。在这里,家庭合作差不多就是行业规律,比如,雕花工基本来自东阳的“厉家君”,大木工几乎都是安徽黄山呈坎的“程家匠”,手艺为家族甚而氏族传承。可以调度全局的灵魂人物是秦森的古建测绘师程世忠,属大木工家族“程家匠”。

做古建修复,不是在学校学过几年专业就能搞定的,还需多年实际营造经验。所以年近六十、画过几百幢老房子图稿的程世忠师傅说,他不是专家,是行家。近十年,包括他在内的几十位老木工仅仅收到一个徒弟,一方面是古建修复这行要求高,另外也是因为手艺无可避免地在没落之中。古建修复其实社会需求很少,秦同千搭建起来的这个团队是民间比较少见的长期固定的组合。秦同千还找人为几位老工匠做口述记载,出了一本“古建保护实录”。

程世忠除了带来自己两个儿子,还带了同村一些老匠人,大都是六十上下、手上有活儿的。程世忠和同伴们的修复代表作品,是一座五凤楼。按照古营造法式记载,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才开始被徽派建筑用于祠堂门楼建造。它的特征是屋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像鸟翼般展开的曲线,建筑学上称为翼角。因为工艺极其复杂,非能工巧手不能建,于是后人又把能写文章的人称为“五凤楼手”。五凤楼这种建筑形式在宋以后便少见了,现在存于徽派建筑中的其实都已经简化,通常不再有楼而只存了顶的形式。

这座五凤楼是秦同千收藏中的最大一栋古宅。当年他们去收购时,在现场看到的已是一堆坍塌在地的旧木头,基本没有了建筑面目。为了还原它的样子,程师傅查找了很多资料,也实地勘察了不少相似的老建筑,最后确认其形制为“前五后七开间,三进两天井”。他绘制了图纸,带领木工、雕花工、石工和砖工一起,用5年时间才将这五凤楼在朱家角一点点立起来。复原后,五凤楼占地1330平方米,做成酒店大堂,重新和人发生关系,用秦同千的话来说,是“活过来了”。

“程家匠”里的老二,是程世忠的堂弟程武,也是有30多年建造和修复经验的老木工。他说,这五凤楼是他所见过的最大的一座,修复过程中用到冬瓜梁169根、牛腿(斜撑)44个、元宝托72个、檐柱122根。木柱选材几乎全部是百年老木料,而且都是柏木、椿木、榧木等生长缓慢的木头,密度大而质地硬,不容易腐烂。程武说,其中二进大厅里的那根金柱用的是老银杏木,树龄测看在200年以上。另一位大木匠罗根才,同为呈坎人。作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呈坎滋养了不少手艺出众的工匠,60多岁的罗根才曾参与修复村里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的罗东舒祠,而现在五凤楼也成为他另一个富有光彩的修复经历。他还记得,五凤楼收来的时候几乎是一堆废木料,光是为了配齐和原构件相似的老木材和旧史料,他们就用了很长时间。“这几十年里,我看到太多人在从事古建收藏,但他们都是修好后立马转手卖掉。像秦森这样光买不卖,还专门组织团队花十几年时间修复的真没有。我想老板也是真的喜欢老房子吧,要不然谁愿意投这么多钱进去。”这是罗根才自述中的感慨。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