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江左风华”(4)

 
伯远帖:“江左风华”(4)
2015-10-10 18:54:49 /故事大全

文物最大的敌人,莫过于乱世,三希堂之宝也于清末的混乱中流落宫外。《快雪时晴帖》在溥仪出宫的包袱中被搜出,后来在国民党政府迁台时连同大量的故宫文物珍品被运送至台湾。而《中秋帖》和《伯远帖》则在皇室成员搬离皇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后失去了踪影。一种说法是敬懿太妃私带出宫,另一种说法则是溥仪将它们带到了天津张园。无论“二希”出宫的具体过程如何,几经辗转之后重现于世,是在古玩商郭葆昌手中。

庄严回忆,1933年,他奉命押运故宫文物南迁之前,郭葆昌特别邀请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古物馆馆长徐森玉和他,到坐落在北平秦老胡同觯斋的家中吃饭,“饭后并取出他宝藏的翰墨珍玩,供大家观赏,其中赫然有中秋、伯远二帖”,而且郭葆昌“当着来客及公子郭昭俊的面说,在他百年之后,将把他所拥有的此二希帖,无条件地归还故宫,让快雪、中秋、伯远三帖再聚一堂;且戏称要我届时前往觯斋接收”。

而到了1937年,张伯驹在郭葆昌处亦见到了这两幅字帖。他考虑到郭葆昌“旨在图利,非为收藏”,担心两帖流落海外,于是请惠古斋柳春农居间说和,购买二帖。多年后张伯驹在他主编的《春游社琐谈》中回忆了购买过程:“郭以二帖并李太白《上阳台帖》另附以唐寅《孟蜀宫妓图》轴、王时敏《山水》轴、蒋廷锡《瑞蔬图》轴,议价共二十万元让于余。先给六万元,余款一年为期付竣。至夏,卢沟桥变起,金融封锁。款至次年期不能付,乃以二帖退还之。”原本能够留在大陆、以期与《快雪时晴帖》重聚的二帖,终因时局而错失了这次机会。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快雪时晴帖》也已运至台湾。郭葆昌之子郭昭俊携带中秋、伯远二帖到了台湾,对庄严“旧事重提”,“欲履行他先父的宏愿”。然而彼时郭氏已经家财散尽,郭昭俊提出希望国民政府能够“赏”给他一点报酬,再将二帖“捐赠”出来。然而最终因国民党政府“来台不久,一切措施尚未能步上正轨,财源短细,实在无力顾及于此”。

而在当时的大陆,二帖远去台湾的消息也引发了大量关注,《新民晚报·艺坛通讯》写道:“王珣、王献之二帖,今由郭昭俊自中南银行取出,携至台北,将求善价。此种国宝竟容私人如此挟逃,又竟无人管,怪极。”张伯驹当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念及当年购而未得,又连续发表关于故宫收购书画之事。郭昭俊后来又携二帖去了香港,并因生活窘迫将之抵押给英国汇丰银行。抵押将于1951年底到期,而他无力赎回,就在二帖极有可能易主海外之际,时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离京出访印度、缅甸,在途经香港做短暂逗留时,意外得悉二帖在香港的消息。郑振铎闻此情由,向中央报告,希望政府能出资购买,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做出批示:“同意购买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惟须派人员及识者前往鉴别真伪。”当年在郭葆昌家意外见到二帖的马衡、徐森玉,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组成专家小组前往鉴定,并最终在1951年11月成功将二帖购回。根据马衡1951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秋、伯远二帖本息共为港币458376.62元,另付郭昭俊3万元。

当年押运《快雪时晴帖》至台湾的庄严后来担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文物两岸分离,他与老师马衡、徐森玉也从此分守两岸。庄严一生自称“守藏吏”,对他的儿子庄灵曾言三希重聚是他“最大的愿望”。1979年,庄严住院时,徐森玉之子徐伯郊为他带来香港某书局印制的《伯远帖》复本。在《伯远帖》卷尾,有沈德潜当年奉乾隆之命所书的《三希堂歌》:“东晋至今十六世,离合聚散同烟云。”在遗著《山塘清话》里,庄严写道:“消遣玩赏之余,不禁感慨万千,不知何年何月,三希帖才能重新聚首。”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