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残骸》可以说获得了成功。原因也在于够真实。一个作者如果敢于撕裂自己给众人看,则必然会获得一些掌声。虽然影片最后为了从商业角度考虑,“好莱坞模式”严重,但这部电影仍有着某种先锋性的意义,即一个女人,试图在这世上,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整个人生的看法,并终于引起了一定共鸣。
留学时,新闻系的第一堂课,导师就强调我们要“objective”(客观)。新闻的几种体裁中,除了“个人专栏”和“主编寄语”,是不能出现第一人称的。
但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说:“许多书,避而不用所谓第一人称的‘我’字,本书是用的……其实,无论什么书都是第一人称在发言,我们却常把这点忘了。”
在流行文化领域,同样“自我”的题材,还有2014年的电影《欢迎来到我的世界》(Welcome to Me)。影片讲述了一个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女人,长期过着一种孤独的看电视生活,突然间,在她中了一期巨奖彩票后,花1500万美元买下电视台的一档节目,要求电视台专门制作一个属于她自己、关于她自己的脱口秀。然后整部电影就围绕这个关于“我”的脱口秀以及背后的种种故事展开叙述,折射出人性、社会以及生命的意义。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试图表达一种被压抑过久后突然井喷的倾诉欲。最终主角也通过绝对坦白,得到了别人的谅解和喜爱。虽然说影片整体还是偏“闷”,但也算流行文化领域里对于“自我”阐释作品的一种新尝试。
同样“自我”的影视作品,还有英国的《米兰达》(Miranda)。《米兰达》是英国女演员米兰达·哈特(Miranda Hart)在BBC 2推出的一部半自传体情景喜剧,2009年开始播出。剧名和女主角名都是她本名,这部电视剧也由她担任编剧。米兰达·哈特是英国电视圈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她有贵族血统,来自于英国古老的Hart Dyke家族。祖父是爵士(Sir),整个Hart Dyke家族的血统都可追溯到爵士、男爵、公爵。但是,她对外却不是很喜欢标明自己的这一蓝血身份。
米兰达也曾出过两本书,都是关于自己的事。这个高而不美的女人由于外形问题,在BBC的发展起源于广播节目。不过,也由于这个自传性质颇浓的广播节目受到欢迎,她才得到了《米兰达》的电视机会。米兰达可以说来自于英国上层阶级,早年间有私立寄宿学校(Boarding School)经历。在英国,有一句话叫“学校能看出人的阶层”,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在英国属于哪个阶级,从他(她)的教育经历就可一望即知。学费昂贵的Boarding School是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个标志。可是尽管米兰达出身较好,但因为她天生的硕大外形,使她一生都在这种主流的眼光(最明显是她母亲)和自己个性之间挣扎。最终,在电视剧《米兰达》里,终于用一种比较豁达、调侃、自黑、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
情景喜剧《米兰达》展现的是自我挣扎历经思考后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因此,在这部电视剧里,她才可以大胆调侃自己、调侃社会、调侃英国。当时在英国不少火车站,都可以看到《米兰达》的海报,并且我在多个“读书俱乐部”碰到的女性读者,都表达了自己对于这部电视剧和她本人的由衷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