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张参忠从工艺美术厂退休,同年,厂子也以1900万元的价格出售,不久,一栋银行大楼出现在原厂位置。当年手下的木雕艺人流云飞散,遗憾之余,张参忠开办了自己的参忠木雕厂,一面将过去的徒弟聚集起来,利用原有渠道生产销售,一面也腾出手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艺术品创作。
商品与艺术品
走进参忠木雕厂的展厅,最吸引人的正是那件《元春省亲》。这幅高2.4米、长3米、宽1.2米的巨幅作品上,活动着远近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90多个人物。作品左侧,贾母身边环绕着一群少女,佩戴齐整的宝玉正要迎上前去,旁边稍作留白的地方是开路的太监,居中的一组人物是以元春为中心的省亲队伍,手执乐器财物,不一而足。在上方稍远的亭台楼榭中,不少小人探首观望。仔细观看点缀周围的苍松,枝丫上仿佛虫蛀风蚀的小洞清晰可现。为使作品富有流动的美感,张参忠将作品主体部分设计为竹简形状。由700多斤红木做成的底座上,则漂浮着浅浮雕刻制的朵朵祥云,烘托出梦境般的主题。
《元春省亲》的设计思路,1996年便在张参忠的脑海中形成了,由于之前就做过《红楼梦》题材的作品,他一直希望能以更大的场景与构图加以体现。
木雕的第一道工序是构思与画样。《红楼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题材,确保了作品的影响度。选择“元春省亲”的段落,因为它看起来喜庆吉祥,众多人物与宏大场景,也激起了张参忠创作的欲望。在构图上,张参忠将国画与木雕结合在一起。“我把里面的人物布局安排成一个大曲线,这样就有了流动感,如果大家像开大会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就没有那种感觉。”此外,疏密关系也很关键,人物不能重叠,需要穿插设计得当。更细的地方,要考虑到作品中园林建筑、人物服饰、脸上表情所想展现的富贵喜庆之气。
在诸多小的分解画样之后,张参忠创作了一幅与作品等大的画样,用复写纸将其印到木板上。在接下来的毛坯刻制环节,层次设计尤为重要。《元春省亲》的层次多达七层,更涉及线刻、半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几乎所有木雕雕刻手法。张参忠对照作品,为我们讲解半雕与浅浮雕的区分:“浅浮雕的整个图案是鼓出来的,而半雕则是抠掉里面的木头,外面是平的。”
这幅作品从2006年开始雕刻,前后做了三年,费力惊人,“光一个人物的发丝和发髻,就得雕刻一天”。正是凭借《元春省亲》、《和谐图》等三幅作品,张参忠在2012年被评为第二届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随后,他以庐州木雕的传承人,入选安徽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某种程度上,张参忠能抽出更多的精力搞艺术创作,得力于小儿子张海峰对木雕厂业务的打理。张参忠的三个孩子都从事与木雕有关的行业,大儿子开办红木家具厂,女儿在旅游品商店销售木雕产品,小儿子则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专心于木雕厂的拓展。
高中毕业后,张海峰去新加坡铸币公司工作了5年,在那里,他利用之前在木雕与绘画方面的基础,一面学习钱币铸造所需用到的浅浮雕技艺,一面学习了包括AutoCAD、Photoshop、Coredraw等电脑制图软件。
2000年底,张海峰决定回家帮父亲打理木雕厂的生意。他很快将电脑制图引入到木雕设计中,2008年之后,随着业务扩展的需要,又购买了几十万元的机器,用于一般商品的制作与艺术品木雕的粗加工。机械加工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什么概念呢?一台机器如果24小时开的话,差不多可以抵10~15个人”。张海峰介绍,木雕厂的工人也因此从高峰时的六七十人下降到十几人。
尽管可以基本满足多数普通商品的需求,也能为艺术品木雕的制作节省20%~30%的人工,但张海峰明白,机器所能做的只是提高效率,对作品的精美程度没有任何帮助,父亲的技艺才是木雕厂长远生存的根本所在。
事实上,尽管拥有高超的木雕技艺,张参忠开始也只是抱着赚钱的朴素念头,在国家日益重视民间工艺的背景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品创作,一面为木雕厂打响品牌,一面也为庐州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一些东西。
目前,参忠木雕厂的产品市场主要面向园林建筑装饰、酒店宾馆壁挂、旅游品以及少量的艺术藏品。在张海峰看来,木雕的市场并不小,主要看如何挖掘,尤其是艺术品市场,虽然喜欢者众多,购买者却寥寥。
采访结束后,我们在安徽省博物馆又看到了不少徽州木雕的展品。那些从门楼梁栋上拆下来的木雕,历经几百年的风尘,依然精美生动。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张参忠和他的木雕厂,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庐州木雕的真正恢复,更取决于商品与艺术品之间交错互补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