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掠食者”

 
高频“掠食者”
2015-11-19 12:05:13 /故事大全

两名俄罗斯人经营的高频交易公司和私募一哥徐翔同日被查,彰显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恢复市场秩序的决心。两件查处,一件称得上是恶意做空的典型,另一件则是恶意做多、操纵市场的典范。证券监管似乎摆脱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抱佛脚,进入了常态监管阶段。相对于私募一哥徐翔,高频交易这个闯入者,700万元起步赚到20亿元人民币的伊世顿,给A股市场的警醒更震撼。700万元到20亿元,伊世顿只用了两年多。而令公募和私募、机构和散户都叹为观止的徐翔传奇,其私募历程,2010年至今,收获是20倍,已经前无古人。

伊世顿的违规,最容易判断的是国籍,两位主要成员扎亚(Georgy Zarya)和安东(Anton Murashov)都是俄罗斯籍,不请自来。中国股市并未对海外投资者开放,但开放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大方向,在自己的场子,我们技不如人,被抢了钱,这才是重点。

按官方通报,伊世顿的违规在于:“安东及其境外技术团队设计研发出一套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通过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自动批量下单、快速下单,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最新价格,实现包括自买自卖在内的大量交易。利用保证金杠杆比例等交易规则,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反复开仓、平仓,使盈利在短期内快速放大,非法获利高达20多亿元人民币。”

官方的案情介绍还包括伊世顿的主要违规事实,如“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最新价格,实现包括自买自卖(成交量达8110手、113亿元人民币)在内的大量交易”。“以6月26日的中证500主力合约为例,该公司账户组的卖开量占市场总卖出量30%以上的次数达400余次;以秒为单位计算,伊世顿账户组的卖开成交量在全市场中位列第一的次数为1200余次”。

案情披露的细节似乎在暗示,伊世顿诱导了市场。高频交易的确因曾经引发羊群效应饱受诟病。2010年5月6日,道指在一夜之间最多暴跌超过千点,市值更瞬间蒸发逾8600亿美元,创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单日盘中跌幅。事后,以高速和庞大交易量著称的高频交易被认为是这起灾难的罪魁祸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股指跳水激发高频交易连锁反应,计算机以闪电般速度接连发出卖单,疯狂寻求止损,最终导致高盛集团、通用电气、花旗集团等大蓝筹股价崩盘。显然,这里的高频交易和1987年引发美国“黑色星期一”的程序化交易颇为相似,都是交易程序中“止损”指令被接力般激发。

2010与1987年的不同之处在于,80年代程序化交易开始在美国市场风行,进入21世纪之后则是高频交易崛起。高频交易顾名思义,以速度和数量取胜,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在买卖盘之间微中取利,或者在指数和ETF之间寻求套利。市场中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无风险套利空间,都躲不过高频交易的扫描,都会被涌入的交易迅速弥合。高频交易公司通常的做法是海量下单,利用速度和系统方面的优势,进行早于市场的超前交易,虽然每笔交易盈利甚微,但当每日交易达到几百万次时,便出现利润数以亿计,而这基本是零风险的。高频交易的超高胜算其实有着严谨的概率基础,只要保持每笔交易51%以上的胜率,当日盈利概率将达97.8%;一天交易10万次,盈利概率就接近100%。

但高频交易也可能走火入魔,当市场中充斥着同类交易商,他们就开始了相互倾轧。通过海量下单,高频交易商企图以此决定机构交易者或散户提供的价格,然后又取消90%的订单。这种人为操纵可以改变一种证券的价格,让高频交易者牺牲对手方的利益获利。对于2010年5月6日的股市暴跌,美国司法部于5年后控告36岁的英国高频交易员萨劳,指他涉嫌以“幌骗交易”,即利用自动化程序,设下大量指数期货沽盘,推低价格后取消交易,让自己能够以低价购买图利。

“幌骗”当然骗的是能够感知到其海量虚单的人或机器。程序化交易以计算机为指令源,随着计算能力的增强,其交易速度本来只有物理学意义上的极限,而不会像交通管理,有一个交管部门人为设定的限速。速度快慢,既受制于CPU的运行速度,也和程序编制有关系,而最重要的是价格,如果没有对手交易报价,再快的速度也不会有交易。伊世顿一秒钟时间下31单,似乎并不构成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伊世顿还向经纪公司租赁了代理服务器,有一种猜测,租赁了代理服务器后伊世顿就获得了和经纪公司同样的交易地位,不必像期指的普通参与者,下单后买卖单先要经受经纪公司的风险审核。这就为伊世顿赢得了时间优势,而“幌骗交易”的前提是了解其他交易者的报单情况,继而采用超高速度进行诱骗、撤单及下单。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