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副校长王玲湘和中年级段的负责老师一起给申老师的课出谋划策。王玲湘觉得这堂课思辨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们学校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情感思辨,深刻体验’,我觉得你的课里,‘体验’还没有做到。学生们一上课时就提问了‘为什么别人不遵守规则’,在他们看来,这种不文明行为很不能理解。但如果你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两难情境下的选择举例,比如,时间来不及了,我如果翻越护栏就不会迟到,这时我该怎么做;电视新闻里也有很多社会事件都可以拿来举例,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他们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选择。这样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才是真正的思辨,只有这样,他们在课下才能真正地去遵守规则。”
思辨性一直是窦桂梅所强调的教学核心任务。她准备《晏子使楚》时将这节课的主题定为“尊重”,让学生们对此不断讨论,楚王到底尊重的是晏子呢,还是鉴于晏子的使节身份,尊重的是齐国呢?晏子和楚国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她又拿出两篇文章:《过秦论》和《狼和小羊》,学生们发现,小羊尽管善良,还给狼讲道理,但最后还是被狼吃了,因此有人总结道:“尊严来自于实力,国家的强大不能依靠一个人。”这堂课当时在全国产生了轰动的效果,很多人觉得主题鲜明,但也有人评论说,这节课变成了政治课、品德课,甚至有人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窦桂梅在瞎整,谈得太远,语文不像语文。后来《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评论文章力挺窦桂梅,说她的语文课提供一个好的案例,是触动人思考的,而不是提供一种结论。广东省也特别推崇窦桂梅的这堂课,各县市都拿它做教材来研究,也就是从这堂课之后,窦桂梅开始沿着“思想性教学”的道路一直往前走。
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已越来越被国内的教育界接受,但质疑声依然不断。上个月是清华附小建校100周年的纪念日,学校邀请全国各地的很多小学老师来参加纪念活动,并上了几节公开课请一些教育专家点评。李春虹老师和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代表学校上了一节60分钟的阅读课,教材选择的是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讲的是一个德国小女孩帮助集中营里的犹太小朋友,最后被纳粹枪杀的悲剧故事。李老师是学校的优秀教师,这堂课的设计也是她和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一起多次备课讨论出来的方案。
这本绘本里只有简短的文字,绝大多数信息都需要从图画中获得。李老师让学生们从图里分析小女孩情绪上的变化,有人看到她一开始手里拿着蝴蝶结,觉得她应该很开心,后来看到很多孩子被纳粹士兵抓走了,小女孩变得紧张和害怕起来。李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色调、色彩和人物的表情、动作。有人说,关在铁丝网后面的犹太孩子面色苍白,还有人说,地上光秃秃的都结冰了,一起风会很冷,这些人穿得都很单薄。最后小女孩因为给这些孩子们送饭被纳粹枪杀,老师让同学注意小女孩手上的蝴蝶结没了,挂在铁丝网上的小花从最开始的红色逐渐枯萎,天色也在变化,让学生从画面中的这些细节来理解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在授课过程中,老师组织了几次主要的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从开心变成恐惧?如果你是小女孩,你是不是会像她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去给犹太人送饭?战争改变了什么,又改变不了什么?
在评课阶段,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小学校长直言不讳地说:五年级的学生,为什么还要读绘本?当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之后,语文解决的到底是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读图能力?他直接否定了中高年级绘本教学的价值。
绘本是窦桂梅在十几年前刚到清华附小时就引入的阅读教材。当时她去台湾交流学习,看到台湾的小学课堂里已经在大量使用绘本教学,效果很好。“美国和欧洲使用得更早,我觉得不能再等了。在台湾看了很多好的绘本,说实话,比大陆的儿童文学要精彩得多。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很少有写给孩子的书,但国外的绘本作者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编写内容。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书,怎么能埋怨孩子不喜欢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