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基本确定是由“伊斯兰国”所主使后,第二次叙利亚问题外长会议也在维也纳落下帷幕。虽然会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欧盟、阿盟以及域内相关国家代表就未来叙利亚政治进程的时间表达成了一致,但在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去留问题上仍有分歧。具体说,分歧主要存在于目前对叙利亚军事介入最深的美国、俄罗斯和伊朗三国之间。而如何化解存在于三国之间的分歧,将关系到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对“伊斯兰国”实施军事打击的问题。
为了把军事打击的问题说清楚,有必要先说一下存在于美、俄、伊三国之间的“微妙”分歧。首先美国的态度十分明确,要求阿萨德必须离开。而伊朗则坚持认为目前阿萨德政府是叙利亚唯一合法的政府,不能被排除在下一步的政治进程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国中俄罗斯态度上的变化最微妙。俄在维也纳会议上最新提出的“八点建议”中称,阿萨德不能参加下一步的宪法改革,但可以参加总统选举。也就是说,所谓存在于三国中“微妙”的分歧,恰恰是俄罗斯与伊朗之间在阿萨德去留问题上的“微妙”分歧。
实际上,之前有关俄、伊在阿萨德去留问题上的“微妙”分歧,在伊朗最新一期《外交》杂志上的一篇题为《为什么伊朗和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不像你想的那么近》的文章中已有所披露。文章的作者,也是该杂志的执行主编萨迪基(Saheb Sadeghi)在文章中称,俄罗斯对叙利亚的军事介入,让人觉得俄、伊之间似乎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利益是高度一致,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其原因在于俄对叙利亚军事介入的目标有二:一是维持俄罗斯在地中海的长期军事存在;二是在乌克兰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因此,在是否保住阿萨德的问题上,俄罗斯远没有伊朗坚定。与一个由什叶派完全控制的叙利亚政府打交道相比,俄罗斯可能更习惯也更愿意与一个偏世俗的军人政府打交道。
通过美、俄、伊三国之间在巴沙尔去留问题上“微妙”的分歧可以看出,表面上美国在下一步对“伊斯兰国”军事打击上似乎握有一定主动权,比如美国既可以利用乌克兰问题与俄罗斯进行利益交换,也同样可以利用“伊核协议”与伊朗进行利益交换。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行性,而在现实中,奥巴马政府的叙利亚政策不仅会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生态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土耳其、沙特和以色列等坚决不能让伊朗在中东“坐大”的域内国家利益诉求的制约。总之,随着俄罗斯2016财年军费开支的下降和时间的推移(俄国家杜马刚提交的国防预算仅为3.145万亿卢布,按最新卢比对美元汇率计算仅约为490亿美元),最终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打击“伊斯兰国”的一线战场上,很可能就剩下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都派有军事顾问的美国和伊朗两支主要作战力量了。
说到这儿,再看一下美、伊双方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作战潜力。表面上看,美国拥有强大海空打击能力和国际及区域联盟能力,同时还在出钱出武器培训域内的库尔德武装和所谓“温和逊尼派”。但从实际作战效果上看,美国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作战潜力和可持续性,未必比只有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拉克政府军及什叶派民兵支持的伊朗更强。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巴黎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后,对叙、伊境内“伊斯兰国”的军事打击,很可能还会是一场消耗性的“持久战”。而这对于未来的国际反恐形势未必是一个好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