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与苏秦 奔走四方的策士们

 
张仪与苏秦 奔走四方的策士们
2015-12-25 13:17:29 /故事大全

以张仪和苏秦为代表的“策士阶层”是战国这个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殊时代造就的一群特殊人物。各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认识到:国力、军队固然重要,政治攻势与外交斗争也是争霸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正是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士阶层中一批又一批的游说策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奔走于各国之间,“巧言饰辩,诈伪权变”,并以此获取财富和地位。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轻则决定一国的安危存亡,重则影响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国家关系和历史走向。

张仪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张仪以“被诬盗玉,穷困潦倒”的形象出场,被出宫探访弟弟魏冉的芈月救助,由此结下交情。这一出场,借鉴了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的描述,却不尽相同。

在《史记》里,张仪和苏秦一同师从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鬼谷先生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传说战国时的“名流”庞涓、孙膑等也出自他的门下。《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说他姓王名栩,是晋平公时人,并描绘了很多有关他的怪异之事,今存《鬼谷子》三卷,相传即为他所作。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于是,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芈月传》将这块丢失的玉璧与“和氏璧”等同,将张仪和妻子的对话安在了张仪和芈月身上。而从这段对话里也能看出,张仪深知,“三寸不烂之舌”是他将来安身立命之本。

《史记·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张仪的评价不高:“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彊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这里,很显然司马迁在为苏秦先死并蒙恶声而感惋惜,而对张仪则不避其投机取巧之讥。

楚怀王对美人兴趣太大,张仪也就抓住楚王这一弱点为自己弄了些盘缠,也是在为自己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张仪之楚而贫》(《战国策·楚策三》)中,张仪在楚国不受重视,想另谋高就。但是临走时又故意夸大晋国女子的美貌,说得楚王怦然心动,因而急不可待地“资以珠玉”。张仪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弄到第一笔钱。他的这一举动还产生了另外的效果,那就是“南后,郑袖闻之,大恐”。如果张仪真的从其他国家弄回来几个美女,那岂不是对自己直接的威胁?故二人争先恐后地给张仪送金银,予以笼络。一个送千金,一个送金五百,对此张仪一一笑纳。之后他以“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恭维郑袖,对付楚王则是以耍赖来解决,“仪有死罪于大王”,“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经过张仪的精心铺垫,楚王正在陶醉自己的眼力不错,哪里会杀这个眼下让他感觉如此好的人。

张仪是最为世人鄙视的战国策士,历代学者给他的评语几乎都是与“诈变反复”、“阴毒”、“无赖”、“小人”有关的词语。张仪利用其超人的才智,善于分析对手的心态,投其所好,设置诈计,不择一切手段破纵连横,加强了秦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也达到了追求富贵功名的目的。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苏秦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尴尬的加息
下一篇:小器大作
 
搜索
 
 
广告
 
最近发表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