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认为,《战国纵横家书》中“纵横”与“曲”、“美”、“恶”、“合”、“离”相对,战国时期除了纵横之外,还有别的联盟形式。
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纵是合纵的简称,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形成南北纵线,主要对抗秦齐。横是连横的简称,以秦为中心,联合山东任何一国,形成东西横线,分化瓦解山东六国,进而吞并天下,统一中国。纵横家多为贫贱之士出身,出于行人之官,以明辩说善辞令为特征。纵横之术则指纵横家赖以用世的策谋和游说技巧。《鬼谷子》是纵横家的基本理论,《战国策》是纵横家游说辞的范本。
对合纵连横运动,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已去世的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廷爵指出,合纵与连横在根本上是东方六国与秦国的矛盾对立与统一的体现,是秦国东进扩张利益与东方国家安全与扩张的利益冲突无法协调的产物,齐魏马陵之战是改变六国无休止的混战为合纵连横战争的关键。他认为,自纵横战争形势形成时起,东方六国的统治者就必须在合纵与连横、摈秦与事秦两个方面做出选择。合纵连横战争始于苏秦首倡合纵连横抗秦,三晋则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
有学者认为,合纵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合纵要求维护各国的独立,保持诸侯分裂割据局面,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著名的历史学家杨宽利用《战国纵横家书》重新梳理了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战争和政治路线斗争。他指出,合纵连横战争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各国两条政治路线的激烈斗争,即法治路线和复辟路线的激烈斗争。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战争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出现了一股奴隶主复辟的逆流,这些奴隶主贵族当权派急于扩充势力,扩大封地,就不断运用合纵连横的策略来发动战争。他认为齐国被攻破的直接原因是合纵战争,但根本原因是由于孟尝君和齐湣王推行复辟的政治路线;燕昭王的胜利,则主要是贯彻了法治路线的结果。
纵横家的兴起
在史学家看来,纵横家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以从事合纵连横为主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积极参与先秦“百家争鸣”,对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哲学突破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个独立的思想文化流派。
何晋则指出,行人(《汉书·艺文志》中云“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所谓“行人之官”就是我们所说的外交官,承办外交事务、安排外交礼仪的官员)与纵横家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在政治上十分活跃,使于四方,受命而不受辞,论行结交,择主而从。此外,纵横家的缘起至少还有三个因素:一是成为纵横家基层来源的游士阶层,二是成为他们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依托的各诸侯国贵族,三是在思想与文化学术上对于纵横家产生重要影响的私人讲学和著述的社会风气。
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期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取决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勾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
孟子的弟子、与张仪同时代的景春曾这样评价苏秦、张仪这类人物的作用:“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所论不是士人的权力和手中的物质力量,而是讲这些士人的智谋足以使拥有实力的君主们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