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忿与怀王无力 楚国的忧伤(4)

 
屈原不忿与怀王无力 楚国的忧伤(4)
2015-12-25 13:05:26 /故事大全

方铭认为,公子子兰的“奈何绝秦欢”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秦的强大已经让楚国畏惧,“楚国在数次失败后得罪不起秦了”。而屈原所谓的“虎狼之国”,也从张仪一句话可管窥,他告诉怀王,秦若出兵武关,三个月就能将楚消灭,但等齐搬救兵来要半年,所以必须与秦亲善。

怀王从秦国亡走赵国,赵国也惧怕秦的势力,又将其复还于秦,于是楚怀王也在颠沛流离中终死在秦国。当时楚顷襄王继位三年,“楚人哀怜怀王,如悲亲戚”。但后来,国人皆怨子兰,子兰迁怒于屈原,让顷襄王把他放逐到国境。这是屈原生平第二次被逐,到了沅湘流域以西,今湘西一带,18年后,自沉于汨罗江。

忠烈不为后人解

客观来说,怀王初理朝政的十余年,在左徒屈原的辅佐下还是贤明的。但生逢秦国的崛起,虎狼环伺,他的不济同时也有外部世界的无奈和压迫。屈原也曾变法图强,与怀王有“成言之说”。在《九歌·忆往昔》里写有:“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可见,往日曾信。这让楚怀王的昏庸既非绝对性,又充满了悲剧。

在人才流动极普遍的战国时期,“朝侍楚君,暮为秦僚”并不错,提倡忠孝的孔子也周游列国,并不因不专事鲁君而自愧。屈原竟然没有择良木而栖,在楚地死于一腔“愚忠”,就当时来说,也是屈原的悲剧。《左传》里有“惟楚有材,晋实用之”的说法,楚国的材料楚国用不了,故投奔他国。因为跟秦国开放的政治体系不同,楚国宗室用人是按宗族远近来区分的,屈原虽为怀王远亲,但一旦失宠,就被朝廷淡忘。

但屈原却假托楚国特产的橘子言志: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跟传统儒家的中庸之道相比,屈原的忠显得激烈而过分,不为儒家所欣赏。汉代班固就曾说他:“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颜氏家训》里说他“露才扬己,显暴君过”。

屈原在第一次被流放汉北时,写《九章·抽思》,隐晦地表达楚怀王易动怒的幽愤:“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在《离骚》里有“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之类女性本位的句子,皆直指楚怀王。

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评价这一段时说:但知自伤命薄,做出一副女儿相。1944年,他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屈原为同性恋者”,引起当时学术界一片哗然。孙次舟随后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

当时,朱自清非常认同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同为楚辞专家的闻一多参与讨论。闻一多于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文中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屈原是个文学弄臣,但并不妨碍他是个政治家。”闻一多说。

闻一多认为,在思想上存在着两个屈原,一个是“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集体精神的屈原,一个是“露才扬己,怨怼沉江”的个人精神的屈原。在前一方面,屈原是“他自己的时代之子”;在后一方面,他是“一个为争取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参加者”。他的时代不允许他除了个人搏斗形式外的任何斗争形式,所以只有怀沙自沉。

闻一多没有回答孙次舟关于屈原同性恋的质疑,用了更中性的“天质忠良、心地纯正”评价他。虽然,关于他是“同性恋”的说法也流传甚广,但在文学史的意义上,楚辞里香草美人的提法,还是更多地被认作是先秦文学里普遍的比兴法,用来自喻高洁。而其个人自由主义的斗争精神也开启了中国文人的浪漫主义先河,引导了之后漫长的士大夫社会的精神所向。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楚国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