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周之内,国航连开两条非洲航线,这在中国民航发展史上也堪称大手笔。航线背后的机会何在?
中非通航的历史情结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落下帷幕,中非关系步入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阶段。航线是连接中非两地最直接的桥梁。中国国航在10月和11月相继开通了北京―约翰内斯堡和北京―亚的斯亚贝巴两条直飞非洲的航线,为中非在未来的密切往来,尽到绵薄之力。
中非通航是这半个世纪以来中非友谊的见证。中国民航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远航,目的地就是非洲。那是在1965年,周总理要率政府代表团访问坦桑尼亚。4万公里的行程,其间要飞越高山、沙漠,穿越赤道,再飞向南半球,中国民航还从未飞行过如此长的航线。
“中国民航一定要有自己的远程飞机,一定要有能飞远程航线的飞行员。我跟你们一起来实践!”这是周总理一番动情的讲话。在50年代,中国外汇储备不多,一度国家领导人出访,都是租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飞机。1959年,国家从苏联引进了3架伊尔18飞机,并派出一部分飞行员和地勤人员赴苏联学习。这样飞周边国家的短途航线解决了,远程航线是否能飞,依然未知。
接到命令的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飞行大队(国航飞行总队前身)张瑞蔼为领队机长的专机组立刻高效运转起来。当时的长途飞行主要面临三个挑战:一是所用的苏联伊尔18飞机性能不佳,航线必须经过高海拔的昆仑山脉,风暴会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二是苏制飞机适合寒带飞行,在非洲的高温下,发动机能否顺利启动让人担心;三是非洲地区条件有限,机场若没有相应的设施和导航设备配合,遇到复杂天气飞机便着陆困难。为了保证绝对安全,机组先进行了试航,搜集了沿途机场的资料,为远航非洲奠定基础。由于伊尔18客机飞行航程较短,续航能力较差,需中途加油,所以沿途还将经过12个国家和地区并在8个国家的机场降落。
尽管飞行前做了充足准备,机组在远航途中还是经历了意想不到的险情:巴格达机场突然停电。复飞?油料不足,降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时间紧迫,容不得多想。经过紧急协商,机组毅然决定降落,专机利用黄昏的最后一点余光判明跑道方向果断降落。苏丹突然发生政变,切断回程航线,机组只能改飞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亚的斯亚贝巴机场地处高原,天气多变,专机即将抵达时出现雷雨天气,复飞又太危险,机组决定与雷电抢时间,最终安全着陆。
周总理的坦桑尼亚之行成果丰硕,最关键的一项是双方对于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一事又继续深入交换了意见。坦赞两国在向世界银行和苏联提出援建请求的时候都遭到了拒绝,中国则果断表示,铁路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还是政治和军事上的意义。这条把坦赞两国连接起来的钢铁运输线,既可以让两国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控制,还能使他们把世界反帝、反殖民的国家为支援非洲民族解放事业所提供的各种物资运送到非洲南部、中部和西部谋求解放的自由战士手中。坦赞这条铁路必须修建,这是毫无疑义的。最终这条长1860公里的铁路于1970年开工,1976年全线通车。59名中国工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坦赞两国人民亲身体验到中国的援助真诚无私。
当1965年6月11日,专机顺利返回北京西郊机场时,它也意味着中国民航“飞出去”的梦想变为现实。当张瑞霭机长向周总理报告这次远航飞行80多个小时、航程4.4361万公里时,周总理笑着说:“路是人走出来的,这次不是走得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