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人家里,和陌生人吃饭——时尚的共享经济的最新玩法,收益何在?
“深夜食堂”里的陌生人
北京冷飕飕的冬天里,我哆里哆嗦地从永安里地铁站出来,正是堵车的时间,焦躁的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我得小跑赶着去一个一周之前定下来的饭局。当时的我远没有想到北京在这一周大幅度降温,如果不是早交了饭钱,我估计不会跑这么远去吃饭。我要去的地方叫作“有肉食堂”,名字自带一点粗犷感,对于冬夜里又冷又饿的人,倒也很让人向往。
与其他活动不同的是,吃饭这种事儿,总觉得是熟人之间才能自如进行的一项活动,但是这次一起吃饭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我们分别在一个叫作“我有饭”的APP上提前报了名,约定好周末奔向一个帅气又酷爱做饭的服装设计师,看着手机上另外几个人的头像和昵称,各种卡通图片和天马行空的网名让这次饭局自带神秘感。
我终于在晚上19点01分赶到了目的地,和之前的想象不太一样,饭局并不在设计师的家里,而是街边一个小门脸房,一个窄门进去,墙上有四个大字——“有肉食堂”,字由小块瓷砖拼在一起,有点像复古游戏机上的字体。地上是老上海的海报,旧铁桶充当了一张高桌,小黑板上写着并不丰富的菜单。一个挺有意思的小店,看得出来店主是精心布置出来的简单,厨房的门帘是日本风格的“旭日东升”,淡蓝色的麻布很干净。
我急于赴宴,已经迟到了几分钟,来不及想象等我一起吃饭的“同伙”是什么样子、什么态度,直到店主把我指引到桌旁,我才开始觉得紧张。饭桌在榻榻米上,每个人都要脱鞋、坐下、盘腿,等到我坐下开始琢磨说点什么,已经有人挺友善地和我打招呼了。四个女生,看起来都是同龄人。
这颇有“深夜食堂”的感觉,外面是下班之后车水马龙的城市氛围,小门脸房里面是另一种氛围,陌生人围坐在一起,等一份热乎乎的食物来温暖身心。
面面相觑的气氛终于被打破了,梳着小辫的设计师开门一进来的时候,四个年轻姑娘立刻炸了窝,保持了好一阵的矜持瞬间就消失了。肘子最先端上来,闻着就很诱人,香气一下就铺满了小屋,大家很一致地拿起筷子成了最合适的仪式,满满一盆肘子瞬间就清空了。分食食物是一个挺神奇的事情,陌生人到“酒肉朋友”的微妙感觉。
等到肘子已经吃过了一轮,迟到的两个人才终于赶到,饭局成员正式凑齐,坐下来面面相觑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六个女生,一个男生,主要来自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单身青年居多。饭局的气氛随着上菜的节奏热闹起来,从肘子开始,之后是各种热气腾腾的肉食。
做饭的设计师算得上高颜值,每次开门端菜,也不怎么说话,只管把一盘又一盘肉放在桌上,挺羞涩地打个招呼就走了。小屋门一关上,六个女生总能找到各种讨论的梗,哄笑成一团,之后饭桌上唯一的男性总是怯生生地问一句,你们到底在笑什么?然后大家又笑作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