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生活方式(2)

 
2015年度生活方式(2)
2016-01-06 08:39:47 /故事大全

在河北崇礼的滑雪场,踏着单板的张霙从“一览众山小”的山顶驰骋而下。她沉迷于每天在滑雪中偶遇的那些城市里无法看到或不会留意的景色:“比如雾凇,再比如说前几天山顶看到的晚霞,太阳罕见的光晕,或者只是一片云、一道阳光照射在一棵树上。”已经是国内业余滑雪顶尖选手的白小暖醉心于在铺满厚厚雪毯的大山里驾驭粉雪的感受。雪板劈开雪面像船头一样乘风破浪:“是你与自然之间的那种关系,就好像在山里起舞一样。你滑过的地方越多,越能体会到这种强烈的乐趣。你与山、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如何被吸引,如何攻克它。”

“岩石、泥土、海洋、星辰用宇宙间万种的语言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情感、精神、思想和肉体之中。”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接近大卫·雷·格里芬在《后现代精神》一书中的预言。现代文明所产生的“祛魅”意识,把自然内在所具有的生命活力与生命价值去掉,将自然理解为无生命的物质材料与物质对象。后现代文化所产生的自然的“返魅”意识,便是把自然所天然具有的生命意义重新赋予自然,使自然重新成为人的精神对象而含有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价值。“后现代人世界中将拥有一种家园感,他们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并能感受到他们同这些物种的亲情关系。”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互联网诞生的30年里,人们总在担心,一个虚拟的世界将使作为个体的人越来越孤独。麻省理工大学社会心理专家雪莉·图克尔(Sherry Turkle)2012年在TED演讲时说,我们口袋中那些轻巧的电子设备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总会有人倾听我们,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雪莉·图克尔认为,这些错觉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令我们失去面对面交流、与他人产生共鸣的能力。“我们被虚拟的爱情吸引,被电脑游戏营造的奇幻世界吸引,也被‘机器人将会变成我们最好的伴侣’的想法所吸引。”

在2015年,共享经济中一些新的实践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认知盈余》作者克莱·舍基(Clay Shirky)认为:“当人们在思考移动连接的时候,更多是关注技术、设备,而不是连接人。事实上,每次有一个新设备出现的时候,人们就能自由地去做一些新的事情,但本质上,他们真正想做的是和其他的人相连接。”

今年3月,一款“花钱找人陪唠嗑”的APP“在行”上线。在“在行”上,你能找到门类各异的话题和行家,最受欢迎的有两类,一类与职场和创业相关,另一类是生活型话题,教你化妆做发型、如何整理收纳、怎样说话、制定你的合理膳食结构。师北宸在“在行”挂出2999元4次写作培训课,刚一上线,一个小时内就收到三个学员的约见请求:一个创业者,一个公关公司的总监,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师北宸来说,这不仅是一笔收入,和学员聊写作,也成了他了解读者反馈的一个新窗口:“以前有些人你一辈子也无法了解,现在通过‘在行’你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探索哪些话题是可以持续做下去的,比如长期的写作私教课是否可行,未来我是不是还可以靠写作来生存。”

尽管“在行”的创立者姬十三并不将社交视作“在行”的功能,但它在同类APP中胜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对面聊天所能够承载的内容更为丰富,从一个人的衣着、动作、表情之中,你捕捉到一个立体的人。这些都远非纯联网和文字能够媲美。

越来越多的人在通过网络来寻找这种与真实人进行的真实沟通。苏占在“有饭”上注册成为饭局主人时,他觉得2015年对于他个人来说是个糟糕的年份。他没有遇到什么不顺利,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同龄的朋友们大多结婚生子,苏占还不向往那种状态,可眼看着10年前一起玩儿的朋友离开北京的、忙于家庭的,又觉得孤单。对于苏占来说,饭局是一个迅速打开自己的机会。一场互联网饭局,人成了主角,甚至好不好吃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吃”作为一个最正当的理由,把相似趣味、相似阶层的人们聚在了一个饭桌前。

德国社交网络研究学者格罗斯·德特斯(Grosse Fenne Deters)提出:“我知道很多人担忧网络社交会使人孤独,他们害怕网络交往会成为现实社交的替代品。但更多研究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正确的,科技只是工具,会带来什么结果完全取决于人怎么用它。很有可能是,人因为孤独了,才跑去网络上找人交流。”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