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13日早上,28岁的凯蒂·吉诺维斯从酒吧下班回家,她把车停好后开始往家里走。她住在纽约皇后区克佑花园,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中产阶级居住区。在走向家门口的路上,一个持刀歹徒朝她背部捅了数刀。她大声呼救,有些邻居开了灯。住在七楼的一位邻居打开窗户喊道:“放开那个女孩!”歹徒听到喊声后跑走了。但大约10分钟后他又返回来,再次刺向凯蒂,在性侵她之后任由她死去。这起案件震惊了纽约,《纽约时报》刊登的报道称“37个人看见了凶手但无人报警”。
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塔库申说,凯蒂被谋杀一案催生了三个新的研究领域:都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它还是“9·11”事件之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事件。在1964到1984年间,出现了1000多个试图解释危机事件中旁观者行为的文章和专著,比对大屠杀的研究还多。
1969年,纽约心理学教授约翰·达利和比布·拉塔内做了一系列实验,检验所谓“旁观者效应”: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在场的人越多,每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越小。在只身一人发现有人发病时,85%的人说他们会在两分钟内提供帮助。在还有另一个围观者的情况下,62%的人会报警。在除了施害人和受害人还有4个围观者的情况下,只有31%的人会帮助受害人。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学生坐在同一个房间的小格间里做问卷,然后往房间里放烟雾。在4分钟内,有50%的人采取行动。在三人一组的情况下,只有4%的人报警。这种现象被称为“人众无知”:发生紧急情况时,人们不想做出过度的反应、不希望自己显得不够冷静。在有他人在场时,如果其他人都显得很平静,我们就认为没有发生意外事件。
责任的分散加上人众无知也许能够解释旁观者效应:人们以为,好像没有发生紧急情况,因为没人采取行动,那可能就是没有发生紧急情况。即使有人怀疑出事了,责任的分散又导致他们不会积极行动。
杰夫·罗尔斯在《心理学经典案例研究》一书中说,明白了旁观者效应的心理学解释,人们就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紧急事件。比如,如果你是受害人,你需要去克服旁观者责任的分散,要单独挑出一个人来帮助你,只是喊救命可能没人理你,你要说:“喂,穿灰色夹克的,过来,出事了,我需要你的帮助。快报警。”一旦有一个人上去帮助,其他人也会跟上去。
丹尼尔·夏克特等主编的《心理学》中指出,旁观者效应虽然很惊人,但不是大部分人都肯定会那么做。“乐于助人是我们的普遍本性,这才是旁观者未能干涉犯罪行为令我们感到震惊的原因所在。英雄主义也许没那么普遍,但也并非闻所未闻,也就是说,人类显然是能够做到真正的利他主义。”
利他行为好像是人类特有的。动物的利他行为非常罕见,且只限于那些共同依赖的物种,如狨,而且它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繁殖的可能性。地球上没有其他动物像人类那样会做出利他行为。不过,有一些物种如工蚁,会把自己的一生用于照顾蚁后的后代而不是自己的后代。在遭受攻击时,它们甚至会为了整个巢穴的利益牺牲自己。鸟和松鼠在看见天敌时会向同类发出警报,这可能会导致它们自己被吃掉,但它们的同类能够逃脱。虽然这类行为看上去是利他的,但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为提高其同类的存活率等于提高它自己的基因的存活率。
文 薛巍
赞一个 (0)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