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 空间 与敞开的日常

 
光影 空间 与敞开的日常
2016-12-05 09:58:59 /故事大全

多年以来,我时常想起幼年时在家乡打麦场上看电影的情景。

乡村,在现在很多城市人的想象中,代表着绿意与丰饶,田野的风雨敲打着泥土,充满柴火气息的炊烟,安静地咀嚼着草料的牲畜,坐在树下聊天的村人。坦率地说,隔着几十年的时空,我对此并不反感,记忆中它似乎就是如此。时空塑造着我们的想象与趣味,麦场上的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装置,满足着当时的我对更加辽阔世界的想象。

一般是夏收刚刚结束,秋忙还没开始的夜晚,吃完晚饭,村人带着小凳、零散的吃食,三三两两开始汇集到麦场。等待放映的时间最为热闹,大人们热烈地聊着天,孩子们来回穿梭,不断打闹着。电影开演,放映机的光柱打在一块白色幕布上,人群很快安静下来,心绪随即跟随电影情节起起落落。最让我欢喜的是,与现在的电影院不同,那是真正敞开的空间,幕布前后,都不妨碍观影,区别只在影像的翻转。

那样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确切地说,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但许多乡人迁往城市,乡村的景观也在朝着城市的面目不断跃进,连接着集体情感的那些公共空间多半也变得无从追寻。不难想象,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宏大叙事没有耗尽它已然蓄积起的巨大势能之前,关于历史与文化空间的存留,即使在有心的国人那里,也多半显得步履蹒跚、曲高和寡。

与这些公共空间相伴生的,其实正是今天被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传统文化。它们代表着历史上对农业作为重要补充、打通城乡区隔的手工艺,以及今日对接或者说对抗工业精神的匠人精神。只是,在剧烈变化的时空之中,它们左冲右突,上下求索,却难以左右逢源。这样的感喟,我在采访中时常聆听,心有所感。

去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在皮影制作大师江国庆的带领下,拜访了80多岁的皮影艺人李世杰。在陕西戏曲研究院那栋破旧的家属楼里,这位被称为“碗碗腔之王”的老艺人聊得兴起,抄起墙上的月琴,坐在堆满杂物的阳台上,连弹带唱起来:“我朝也有几个英雄爷……”那些抑扬顿挫的音调,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畔。直到现在,李世杰仍能记住150本皮影戏的台词。可让他痛苦的是,现在唱皮影的人却越来越少,真正会唱的人则更少。

有时候我也会想,传统技艺与文化的消逝,是否无可避免?艺术与文化原本是写在生活边上的一种调剂与安慰,如果生活方式变了,其自身焉有不变之理?但改变不等于消逝,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仍会以各种变异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之中,区别似乎仅仅在于,是有意识地改变,还是无意地流变。

一部文明史,就是不断精致化、博物馆化的历史,千百年来的生命、情感与体验,被压缩为博物馆的一件展品、几页介绍。这当然是种命定的悲哀,然而通过这些简而幽微的东西,空间的幽闭,却被想象解除。现在,更进一步,博物馆所蕴藏的丰饶知识与历史的展示氛围,正在走入社区与楼宇,走入敞开的日常,在向人们昭示:当下就是历史,身边就是历史,你与历史,甚至不到一墙之隔。尽管,这是博物馆化的历史,这是工业再包装后的历史,但是,它至少会触动你集体乡愁中的某一部分,重新激活与庸俗忙碌日常之间的那段距离之美。

几天前,我在华润·万橡府所举办的一场“非遗”跨界视觉艺术体验场的落户仪式上,感受正是如此。主创者所展示的作品,是一幅由皮影、水墨画、金箔银箔三种艺术形式共同组成的,长11.5米、高4米的视觉装置,所呈现的主题是代表北京海淀土地与文化肌理的“三山五园”——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与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以及海淀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代表学府精神的清华、北大。画面的主题部分,比如颐和园、圆明园等标志景点用皮影制作,仔细看去,上面有专门敷彩的铜绿色的陈迹之感。铺陈四周的大幅水墨则以流动的气韵营造出一种斑驳的光影空间,金箔银箔用以写实,或者塑造香山枫叶,或者表现散落的屋宇,成为皮影与水墨之间的过渡语言。

为何选择这种跨界的艺术形式?韩非子皮影剧社的艺术总监,也是这幅作品的主创之一韩星介绍:“海淀有丰富的文明历史,用皮影这种古老艺术表现非常合适,此外,水墨阴阳流动的艺术气韵,与以光影为表现形式的皮影非常契合。”在毕业于中央美院的画家赵凯看来,这首先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原来绘画都是正面打光,现在全部是背面打光”。为了创作,他看了韩非子剧社收藏的许多老皮影,发现皮影与传统绘画的语言一致,都追求一种平面的写意。而对于在海淀耕耘10年的房地产开发商华润而言,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皮影戏,所凝聚的光影匠心,暗合于自身的人文追求。皮影、水墨画在坚持用自己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华润·万橡府在这片土地上做传承的,从中山讲堂到读书小站、第二书房、字里行间咖啡馆,再到五彩城,10年来万橡府带给海淀这片土地的不仅仅是一栋栋建筑,更是融会人文、思想、情怀和世界的空间,保留土地值得珍视的记忆,传承这片土地的人文与希望。

事实上,这件社区展品最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它勾连起我之前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可能性的思索。未来皮影艺术将以何种方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其实也是18年前,韩迟从父亲手中接任韩非子剧社社长时,便开始考虑的问题。韩迟所学专业为广告,父亲韩非子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皮影艺人,只是源于热爱,离开报纸副刊的编辑岗位,在1992年创办“双城民间皮影艺术剧社”,进而把一家人都拉入皮影行。有市场才有传承。韩迟接手剧社后,开启了一些大胆的跨界实验,2009年,剧社前后用3年时间创作的一部结合京剧元素的皮影戏《灯官油流鬼》,在中法文化之春首演后成为剧社大受欢迎的核心表演剧目。

此次,与水墨画、金银箔等艺术形式的合作,对韩迟及华润来说,也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视觉艺术体验场落户海淀,通过将皮影艺术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结合的中国首个大型当代跨界视觉装置,向世人展现皮影艺术的文化魅力以及百年海淀的文化底蕴。这也是中国皮影艺术第一次以立体装置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多种艺术的合成,让皮影在堪称现代艺术先锋的视觉装置中有了新的活力,跨界不是最终目的,聚合更多社会力量,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诸多类似皮影戏这样面临消亡的文化艺术形式得以承续与创新,才是活动发起者们坚持的初心。

在关于光影与空间的艺术尝试中,皮影或许仍有可供想象的空间。而作为日常,作为居所,华润对这片土地上艺术与人文的容纳,无疑会开启人们的想象视野。其实,这一尝试从未停止。早在古代,渴慕山水、难以远涉的人们已开始营造假山园林,微型景观,其中的意味相当丰富:如此传统,如此现代;如此幽闭,如此敞开。

文 钟小武

赞一个 (0)收藏 (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读书与美丽
下一篇:强敌入侵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