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中国人”

 
芬兰的“中国人”
2016-12-05 09:59:28 /故事大全

现在欧美大部分丝织品都在私人收藏家手里。他们是一个很独特的群体,因为纺织品相对偏门,而且这类东西不是很容易保存。从事收藏要认真地对待它、保护它,但凡去收藏的人一定是很爱它们的。

林白曦,很难定义他是芬兰人,还是中国人。

1956年,3岁的林白曦跟父母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父亲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师,母亲在《人民画报》做翻译。林白曦在中国度过了他童年和少年时光。与当时所有经历过社会动荡的中国人一样,林白曦对于那段不寻常的岁月有着一种复杂的记忆,既生不逢时又身逢其时。

1974年,林白曦回到芬兰。1975年,芬兰和中国签署了航空贸易协定,时年22岁的林白曦因其特殊的中国成长背景,被芬兰航空公司看中。当时芬航很乐观,觉得两三年后就能在中国开通航线,没想到一等就是12年。

1985年,芬兰航空开始做开设中国航线的准备工作。芬兰政府和苏联政府谈判直飞的事宜,同时访华洽谈直飞中国的航线。1987年,芬兰与苏联签署了《苏芬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芬航可以使用苏联领空直飞北京。这一年,34岁的林白曦终于被芬航总部派来北京筹备办事处,他又一次在北京定居下来。1988年6月2日,芬航在中国正式开航。从此中国-芬兰航线成为第一条连接中国与欧洲的直航航线。欧洲当时飞往北京的航班要经过中东中转,单程16个小时。芬航要开辟从北京直达欧洲的航班,只需8个小时,这是个创举。在这背后,林白曦功不可没。

或许是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结,在1995年林白曦工作调动至新加坡前夕,他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大量购买中国艺术品和家具带去新加坡。“那会儿我疯狂购买,有破烂也有好东西。潘家园、高碑店都去买过东西,那时燕莎对面有一个兆丰古玩市场,还有潘家园旁边的古玩城、天桥市场,卖古董的地方我都去过。”林白曦说。

到了新加坡,林白曦的时间相对宽裕一些了,周末的时候常去逛逛书店。偶然的一次机会,翻到一本叫《亚洲艺术》的杂志,林白曦清楚地记得,当时里面有一篇文章特别介绍了一个美国律师收藏的补子和龙袍。“我一看,里面很多补子的图案,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非常有意思,而且在当时纺织品的价格亦还合适,于是我就开始关注纺织品的收藏。赶巧那年伦敦佳士得秋拍,专门有一场就是纺织品拍卖。”这一场拍卖,林白曦买到了不少东西,当他满怀喜悦地拆开包装一看时,发现被拍卖公司张冠李戴了。同一天有一场瓷器拍卖,他们把林白曦拍到的纺织品当作瓷器那一场相同号码的拍品给寄来了。“当时我就急了,佳士得使劲道歉,希望能够补偿我,我说我什么都不要,只需要把你5年之内所有的纺织品拍卖图录寄给我就行了。这对于我研究纺织品及了解它们的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帮助。”

林白曦的收藏就在这一次小小的阴差阳错中开始了。“我开始主要集中收藏补子,衣服那些收藏得相对少一些,因为比较占地方,也更难保存打理。”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是中国明朝及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不同,文官的补子图案用飞禽,武将的补子用猛兽。绣在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补子随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

林白曦收藏有一幅朝鲜一品文官的补子,与中国的一样,也是仙鹤。“当时明朝被清朝灭了以后,朝鲜依然延续明代的礼制。但是他们补子的尺寸比明朝要小很多,明朝的是40厘米,朝鲜的是20厘米。”林白曦说,“这是越南的,在龙的右上角绣有‘日’字,这个龙只有四只爪子,这个可能跟皇家有关系,龙的造型与越南瓷器或铜器的造型一致。亚洲地区在当时多受中国影响。”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一些舞、乐、工、吏杂职人员也可用杂禽、杂花补子,如正月十五的“灯景”补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补子等。明代逢上元灯节,内臣宫眷皆须穿戴灯景补子蟒衣,以应节令。刘若愚《明宫史》称: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霄”,内臣内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

清代的补子直接沿袭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形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完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1652)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补子》记载:“品级补子,定于洪武,行于嘉靖,仍用至今,汪韩门《缀学》言之详矣。”在林白曦的收藏中,可以看见清代各个时期文武官的补子。其中很有意思的是,还收藏有袁世凯“登基”后,新设计制作的补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到伦敦每天都有好几个航班,于是只要有拍卖,林白曦就会直接飞去伦敦现场看东西。“头几年拍卖会我都坐飞机过去,在拍卖会的前一两天先看预展。时间长了,认识了伦敦纺织品部门的负责人,经常跟他沟通交流。只是那会儿资金有限,虽然买得很多,但不是最好的。我是从艺术这个角度来看这些纺织品,再加上这又是一个冷门,我想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工夫。我的瓷器收藏肯定比不了,书画我也不想玩,纺织品算是我当时力所能及的收藏。”

在林白曦看来,他在收藏过程中有一个优势,就是能看中文,能说中文。因此每年从新加坡来北京的时候,他就会要求朋友们去找丝织品方面的专家,然后向他们请教。林白曦回忆,在那个时期每次纺织品拍卖的时候,除了有一些香港的行家购买外,整个市场都由欧美的藏家购买,他们非常喜欢这种东方的极为精致的手工艺术品。

现在林白曦有了新的收藏标准,第一不能残,第二要保色,第三年份要更好一些。他说:“以前我可能1万块钱买10件东西,现在说不定1万块钱就买一件东西,我希望收到更好的精品。”

记者 李晶晶

赞一个 (0)收藏 (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强敌入侵
下一篇:画坛那些事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