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从里约热内卢1000多个贫民窟中,选取了城市西南部一片名为“上帝之城”的贫民窟,拍摄了同名电影《上帝之城》,影片聚焦了这片贫民窟上世纪60、70、80三个年代中的黑帮江湖兴衰史,那里充斥着毒品、暴力、火拼,被现代城市遗忘和抛弃。电影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贫民窟也几乎成为巴西的名片。
梅里尔斯说:“如果这个国家希望向前发展,必须先认清自己真实的模样。”巴西的确有数量庞大的贫民窟,而85%的贫民窟人口生活在大城市,它们镶嵌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供650万巴西人栖息。尤其在里约,基督山顶巨大而耀眼的耶稣像俯瞰着整座城市,山下是洒满阳光的海滩、奢华的游艇和金碧辉煌的酒店,山坡上则是密密麻麻杂乱无序的棚屋、粗细缠绕如蛛网的电线和狭窄逼仄的小路。但是,从错落的房屋缝隙中,半个里约城和科帕卡巴纳海滩一览无余,贫民窟与依山傍海的风景同在,本身已成为一道风景。
巴西人喜欢用Favela来形容贫民窟,Favela在葡萄牙语中意为“野花”,而贫民窟也确实很像“野花”,呈现的是一种毫无章法、自然生长的状态,那里没有街道名称和门牌号码,在地图上显示的也只是不同色块标注的名称。很多电影将贫民窟描绘成滋生持枪抢劫、毒品交易、军火买卖等各种非法活动的人间地狱和黑社会庇护所,虽然毒枭与枪火仍然在暗地里上演,但这些并不是贫民窟的全部。脏乱差、充斥着毒品和黑帮的贫民窟也有励志梦,这里孕育了很多足球天才,贝利、罗马里奥、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等一批才华横溢的球星都从贫民窟走向世界。当然,出生在此的孩子们想要幸运地成为球星、歌星之前,活下来是唯一要务。
贫民窟在巴西已存在很久。19世纪末,随着巴西奴隶的解放,来自非洲的移民及其后代在里约拥有了定居权。他们用木板、泥土等材料,在当时还是城郊的基督山下随意搭建起低矮的棚屋,形成了最早的贫民窟。随后一个多世纪,又有不少来自非洲的移民在这里扎根。20世纪下半叶拉美经济腾飞,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超过10%,创造了“巴西奇迹”。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成为贫民窟的新居民,而来自南美和非洲国家的移民也卷入了这一移居浪潮。
从20世纪70年代起,巴西政府对贫民窟进行了长达二三十年的改造,先是动迁,到八九十年代时又将贫民窟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巴西劳工党上台后,政府开始实施更全面、长远的贫民窟改造计划,派驻警察、建设廉价房、提供工作机会。而在获得世界杯主办权和奥运会主办权后,巴西又投入大量资金继续改造贫民窟,修建商店、银行、学校、市场、教堂等机构和设施,很多贫民窟已经成为廉价又安全的社区。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的数据,经过多年的改造,目前巴西贫民窟已经有88.3%的住户通了自来水,99.7%的家庭有了电,97%的家庭有了电视,94%的家庭有了冰箱,55%的家庭有手机,12%的家庭有电脑,一些大城市中的贫民窟的垃圾收集和污水排放覆盖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文 付晓英
赞一个 (0)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