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部最近在小众范围内非常受欢迎的《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又名《战斗民族养成记》)。
最近在B站有一部非常火的俄剧,名为《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又名《战斗民族养成记》),一洗之前俄罗斯给国人的文化印象。对于大多数没有去过莫斯科的人来说,也许对于俄罗斯的文化印迹还是来自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构筑出的那个精致、苦寒、坚忍、梦幻、深重的俄国。极度挑高带有浮雕的天花板、桃花木质地的家具、单筒望远镜……但《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却似乎构筑出一个更当代、新鲜、时髦、清新感的俄罗斯;外加它透过美国记者亚历克斯的视角描述今日俄罗斯,更让看惯美剧的观众无缝过渡。
这部由俄罗斯CTC电视台拍摄的搞笑俄剧,每集只有20多分钟,正如当年《欲望都市》的每集片长,非常适合边吃饭边看。短小精悍的剧集节奏、笑点密集的设置、颜值极高的俄罗斯女明星,或许都是这部剧一下能在中国获得如许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一部好的宣传作品能够成功的重要秘诀在于,它不只描写好的,更毫不避讳讨论坏的,俄罗斯社会的种种缺点、对外国人的公开偏见,于全剧中也当作笑料不卑不亢地探讨。俄罗斯CTC电视台是寡头乌斯马诺夫(Alisher Usmanov)占75%股份的电视台,可是剧中对寡头阶层的调侃却也是毫不留情、肆意调笑。
《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首先展示出一种如契科夫短篇小说般的那种诙谐和机智。这种反讽式的诙谐,是俄式的、暗黑又光明的,一种和英式幽默、美国脱口秀式喜剧完全不同的搞笑风格。全剧有一种“批判现实主义”式搞笑,在调侃现实的基础上又让人忍俊不禁。剧中有一幕男主角亚历克斯(Alex)去俄罗斯房管所找修房子的工人,而那天又适逢俄罗斯公休。值班大妈当时暗示了一些事。男主懂了后用现金折了一只小纸船递给大妈。大妈却说:“大休息日的如果你要把修理工请出来,是不是至少该给我两只小船?”第七集中,在向游客出售的小摊子上,著名的俄罗斯套娃,奥巴马的小套娃被更大的普京的大套娃套住,也不得不说是一种聪明的挑衅和无伤大雅的发泄。还有一集,剧中美国记者身份的男主角,在睡着后脑袋上被人贴上“我爱普京”的便利贴。
“俄罗斯人”是全剧的文眼,也是在历史上被众多文豪所探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白痴》中的罗果仁是最代表俄罗斯人的。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说:“俄罗斯人是如此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坚强,以至于折磨自己也在所不顾;他们很少迷恋过去,总是大胆向前看……俄国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每当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来了劲头……”斯大林在《为俄罗斯人民的健康干杯》中曾盛赞俄罗斯民族“是加入苏联的所有民族中最为杰出的民族”。不过,英国人写的《从莫斯科到古拉格》却说,古老俄罗斯的传统民族性格,是永远无法适应包含公平、自我实现、物质化的都市等特征的西方文明。而《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也将过往俄罗斯精致贵族文化在今天的俄罗斯找到了新延续。第七集,罗马和男主不小心惹了俄罗斯黑毛子(俄罗斯人对高加索人的称呼)以后,编剧还顺便普及了一下俄国19世纪沙龙文化。黑毛子一伙站在水泥地停车场,优雅地交换了一下彼此对于马基雅维里的看法。
在《从莫斯科到古拉格》这本书中,作者蕾切尔·波隆斯基叙述了蒸汽浴对于俄罗斯文化的重要影响,“在阴暗芬芳的澡堂之中”……“俄罗斯祝福语,通常用于洗过蒸汽浴之后”。在这本书中,蕾切尔·波隆斯基称俄罗斯是“东方”。而在《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第一集中,我们除了一上来就被铺天盖地的伏特加豪饮所震撼,更记忆犹新的是他们饮完酒直接去了蒸汽浴,并在蒸汽浴中用亚历克斯从美国带来的奖杯当了舀水浇炭的瓢。也有一种说法,在俄罗斯,只有你和对方一起蒸过蒸汽浴后,你们才是真正过硬的交情。
著名哲学家斯宾格勒对俄国的印象大多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方的衰落》中,他对大草原之于俄国民族灵魂的影响抱有一种诗人般的担忧。但其实,狩猎是俄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屠格涅夫所著的《猎人笔记》对此有丰富的展现。出身于旧式贵族家庭,他在书中寂静描述了那种俄罗斯远郊的狩猎之景。“春天里,当日落前一刻钟光景,您带上枪到小树林里去,不带狗。您就在树林边上找个地儿,观察一下周围,检查一下弹火门……一刻钟过去了。夕阳下去了,可林子里还是亮堂的。”这种类似通感,在《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中,怀着对古老俄国的最初幻想从美国来的全球畅销书作家(其实是影射乔治R.R.马丁)也要求经历一场正宗传统的俄式狩猎。于是寡头阿纳托利精心安排了一场俄式山野中狩猎,不知是不是有契科夫说的俄式乡村那种“弥漫着树林、铃兰、松焦油的气味”,但从电视剧画面上看的确是有一种横阔的乡村景致的,观者透过屏幕也几乎可以嗅出树林的清新香味。
作为和中国一样的古老民族,俄罗斯也确实有着很多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哲学,这些生活哲学也植根他们今天的生活,显出一种古老和现代交错的别样感。他们也有各种迷信:叉子掉地上即是有女人找上门;不能随便吹口哨否则便会把钱“吹”走。经历过战时物质的匮乏,他们的阳台也都是放满各种杂物,家里连一个塑料袋也不舍得随便扔,说是“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多民族文化交融也是这部剧向外界发散的一个强烈信息。韩国口音的餐馆店员在莫斯科街边散传单,说来我们店尝一尝俄罗斯煎饼;主角亚历克斯的包丢在一辆黑车上以后,鞑靼司机第二天完璧归赵把包送了回来。一旁坐着的俄罗斯秃头老人很有智慧地说:“在俄罗斯,外国人总是对外国人分外友好。”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那个餐厅的鞑靼人侍者也让人印象深刻,那种恭谨的狡黠,和电视剧中那个机智幽默的鞑靼人司机有异曲同工的呼应。
剧集“抓人”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于细节感的叹为观止。全剧一开始,首先寡头喝的伏特加就让人眼前一亮。俄罗斯金鲟鱼伏特加,俄罗斯白色酒中的顶级,传说含有野生鲟鱼子精华。冰镇后尤其甘甜震烈,冰火两重天,先包含着一种靠近北极的那种极冰感,后又因为度数绝对高而在口中形成一股火焰般的清热。在托尔斯泰小说中,伏特加多是与鱼肉一起享用。剧中的另一款伏特加是斯米诺红牌伏特加,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价格亲民,性价比高。此剧中,寡头是在摄影展第二天因为女儿生他气而郁闷地和亚历克斯一起喝的,直接纯纯地倒入杯中。俄罗斯民族这种类似于直接喝酒精的豪壮,似乎是美剧、英剧里所不多见的。
除去瞥见俄罗斯喝伏特加的豪气,也可偶尔学到这个传说中酒量挺好国家的解宿醉良方。第九集寡头递给宿醉的亚历克斯的,是腌酸黄瓜和番茄的泡菜酸水,据说是俄罗斯解宿醉良方。也有人说俄罗斯人第二天解宿醉的秘诀是“血腥玛丽”——一种充满浓郁番茄汁的鸡尾酒(还是酒)。不过这两者也都是有根据的,番茄、芹菜,确实是能解宿醉的两种蔬菜。
该剧注重细节还在于每个主角的手机铃声都有讲究。男主角亚历克斯的手机铃声是一首列兹金人的舞曲。这也是为什么第七集,本来想向他找茬的一群高加索人听到他的手机铃声对他有了略微的好感,因为列兹金人是南高加索地区的一个民族。剧中寡头阿纳托利经常用的在摄影展上悬疑时刻出现的手机铃声,是维瓦尔第《四季·夏》的第三乐章,那种紧急交迫大难临头的旋律,跟当时的剧情发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烘托和映衬。剧中寡头用的手机,则是钛金机身、包裹荷兰进口的小牛皮、航天科技、约人民币5万多元的西方著名奢侈手机Vertu。他穿的鞋,其中之一是Barker英国手工鞋。
正是精心安排的细节,让观者对这部短小精悍的俄剧产生真实的心理代入,也淡化了外国观众观看的文化隔膜。可惜,这部在中国目前如此受欢迎的俄剧,有关的英语报道却并不多。
其实,如今探讨我们对一个国家的“国家印象”这一话题,还是会有“刻板印象”之嫌,但是,也正如众多学者所论述,刻板印象有时是歧视,有时却是惊人精准。俄罗斯,这个国家经历过战争、饥荒、大屠杀和集权统治;也同时拥有一批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在《夜莺狂语》中我们曾为诗人们尽管受尽最残酷的迫害仍然不止吟唱这一点所震撼。他们的人道主义、被扭曲的对世界的看法、民族主义幻梦、史诗般的对战争和恐怖的反射,以及他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和自然科学的笃信,都是使这个民族形成一种独特魅力的深层积淀。在恍惚的夜间我们在属于托尔斯泰或屠格涅夫的那种俄式小村庄里瞥见了自我精神上的一个梦,这个梦在知识分子心中似乎是不止的。也正如最后死于集中营的曼德尔施塔姆写的那首诗:“我既是园丁,也是花朵。在这世界的牢狱中不止我一个。”
文 张月寒
赞一个 (0)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