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额度的港股通

 
取消额度的港股通
2016-12-29 09:44:38 /故事大全

8月全球市场短暂沉寂,港股一骑绝尘,恒指一个月上涨千点,主要资本市场拔得头筹。9月港股再接再厉,企稳于23000点之上。取消了额度限制,内地资金不再畏手畏脚,“资产荒”中更催生“北水南流”,香港市场的低估值优势凸显出来。

8月份,港股通日均净买入达11.7亿元人民币,较7月份日均值增加81%。9月初更上升到日均40亿元左右。5、6月份资金南下洪峰过后,港股额度即到了“屈指可数”的时日,8月初2500亿元人民币总额度只剩下不足400亿元,以此消耗速度支撑不了两个月。而8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深港通实施方案》,与沪港通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了总额度的限制。顺理成章,当深港通方案公布后,次日沪港通也取消了总额度管制。

对此,外界有猜测这是为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做的让步,但从资本市场开放的战略角度,此举几乎是人民币自由兑换前最勇敢的一步。自此,A股与港股,除了每天的额度限制几乎实现了互联互通,而每日百亿余元的额度,对于立足于长线投资的资金已经足够。沪港通开通将近两年,2500亿元南下额度居然没有用完,似乎暗示着内地资金对出海到成熟市场意愿不足,除了对海外规则的不熟悉,总额度限制未必不是一个掣肘。任何资金入场都希望后续有人接盘,尤其A股投资者,熟悉的是击鼓传花式投机,接棒者更是他们最常挂在口头的词语。2500亿元额度用完了怎么办?是不是只能转入“卖”的模式?两年的沪港通,这一疑问始终没有解决,参与者只有在并不擅长的理性模式下出海,以至于资本南下始终不畅。

互联互通后,究竟是港股A股化还是A股港股化,哪一方最终被归化?似乎不难回答,毕竟A股的注册制和强监管是大势所趋。去年和今年初,港股通还带着明显的散户特征,短平快,有进有出。今年夏天机构特征开始显现出来,高分红、低估值股票受到青睐。据港交所公布的月度数据,7月份,港股通渠道成交最活跃的前5只股票分别为建设银行、汇丰控股、腾讯控股、工商银行及中信银行,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内地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内地机构买港股,当然并不全是为了先散户一步布局,实是和内资大举海外并购一样,“资产荒”下寻求海外保值的行动。按兴业证券的说法,在全球低利率的环境下,依托内地经济基本面和香港本地的联系汇率制度,港股同时隐含了“最强的资产、最强的货币、最便宜的资产”三大吸引力,对全球资金以及出海配置的内地资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可经过了机构大举扫货,港股已经恢复到股灾前的“正常”水平,留给散户的机会何在?如今,MSCI中国指数的收益率为13倍,这与MSCI新兴市场13.6倍的市盈率已十分贴近,和国际市场相比,港股的估值洼地效应不再明显了。当然,恒生指数的市盈率11倍,国企指数市盈率则8倍,仍显著低于内地A股市场,对内地投资者的估值吸引力依旧十足。

香港股市并非完美,当王思聪概念餐饮股暴涨暴跌、当汉能扶摇直上又一日折戟时,香港股市“老千股”横行的痼疾还没有根除。这里是估值洼地还是价值陷阱?是成熟自由市场还是任由出千、做空的可怕之地?混乱的市况曾逼迫一片价值投资的精神洁癖远走美股。但毕竟,这里仍是个机构投资者主导,蓝筹股与仙股、大盘ETF与衍生品、借壳生意、老千股和价值投资井水不犯河水各不相扰的市场。想赌的,快进快出;图稳的,大蓝筹的估值足够低廉。来自内地如腾讯等优质企业更给港股带来成长,无论从产品的丰富程度、专业性还是上市企业本身的价值,这里都比A股更胜一筹。

文 邢海洋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