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三岁看老”。中国的家长普遍认为培养孩子应该从小做起,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的智商测验得分较低,语言能力或者自控能力较差的话,那么他长大后的学习成绩往往也比不上同龄人,失学率和失业率也会更高。
更糟糕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可能与孩子上的什么学校关系不大,也不完全是因为机会不均等,而是孩子的大脑发育出了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政府打算干预的话,等到孩子上了中学很可能就已经迟了。
众所周知,大脑中负责高级思维的部分是大脑皮质,而脑皮质表面的沟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沟回越多越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金柏莉·诺博(KimberlyNoble)调查了全美国10个城市的1099名儿童,发现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孩子的脑皮质表面积要比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少6%,前者的海马区也比后者要小一些。海马区是和记忆力有关的脑组织,海马区越大的人记忆力往往也就越好。
这里所说的贫穷家庭是指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下的家庭,高收入的门槛则是15万美元,美国大部分家庭介于两者之间。诺博教授的研究表明,孩子大脑皮质的表面积和家庭收入呈现正相关,家庭收入越高,孩子的大脑皮质表面积就越大。这一现象在低收入阶层表现得最为明显,也就是说,越是贫穷的家庭,孩子的大脑发育就越成问题。
这个现象与肤色有关吗?答案是否定的。诺博教授分别统计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移民家庭,结果是相同的。
诺博教授特意强调,这个结果只属于统计学范畴,贫穷家庭培养出了很多聪明孩子,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也有很多是捣蛋鬼。但是,这个结果仍然是有意义的,它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约有43%(2.49亿)的5岁以下儿童因极端贫困和发育迟缓而面临更高的发育不良风险。如果这些幼儿得不到良好的营养和照顾的话,会对整个社会带来破坏性影响。
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这个差异到底是在母亲怀孕期间的不良习惯导致的,还是孩子生下来之后的营养条件、生活压力、社区环境或者家长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决定政府干预行动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阶段。
诺博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起码在孩子出生4天之内,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没有差别的。另有一些研究表明,新生儿大脑发育的差别只有在出生第一年的后半段才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孩子出生后的养育方式起到了更加关键的作用。
虽然诺博教授认为现有的证据不足,还不能百分百地肯定这是养育方式的责任,但这个结论似乎是很有道理的。大脑是人身上最复杂的器官,新生儿的大脑尚未完成發育,只是一个半成品。一个人出生后的头几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脑发育是在外界信息的刺激下进行的。如果这种刺激进行得不到位,或者生长环境出了问题,都会对今后的大脑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导致这个人成年后在智商、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等方面出现偏差。
举例来说,正常人的脑皮质厚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但诺博教授的研究表明,穷人家孩子的减小速度比富人家孩子更快,这就意味着穷人家孩子的大脑因为生活压力过大等原因被迫加速成熟,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也。问题在于,大脑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速度过快,很可能欲速则不达,为后来出现的各种问题埋下隐患。
如果这个理论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新生儿的早期发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输在起跑线上”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应该从孩子刚生下来开始就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很多证据表明,健康的饮食、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充满爱的交流是促进孩子大脑健康发育的最佳法宝。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