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猾的年轻人

 
狡猾的年轻人
2017-05-23 09:29:13 /故事大全

袁越

最近关于“青年”的定义引发了热议,有人说25岁以下才算青年,于是不少“90后”开玩笑说自己已经开始中年危机了。

玩笑归玩笑,现实生活中恐怕没人真的认为25岁就不再年轻了,这正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很多方面的能力都达到了顶峰,甚至连“骗人”的能力也不例外。巴黎一家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刚刚通过实验发现,25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狡猾”的年纪,再老一点反而不灵了。

为了研究“骗术”和年龄的关系,科学家们招募了3400多名年龄在4~91岁的志愿者,让他们和计算机玩游戏,互相比傻。当然这个“傻”字是带引号的,更准确的说法是装傻。这个游戏要求玩家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假装自己不是人,在掷骰子、打牌和画图的时候尽力表现得像是个随机程序,毫无规律可循。

换句话说,这个实验有点像是反向的图灵测试,不是让机器伪装人,而是让人伪装成机器。

与此同时,电脑则会想尽一切办法从志愿者的行为中寻找规律,看看能不能找出一个算法来预判志愿者的下一步行动。这个算法的设计难度越大,说明玩家的“装傻”能力就越高,这个玩家也就越“狡猾”。

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的“狡猾”程度在25歲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年缓慢下降,到60岁之后下降速度会明显加快,越老越不会“骗人”了。

研究人员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7年4月12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生物学》(PLoSComputationalBiology)杂志上。千万别以为这个实验无厘头,它可以帮助心理学家理解大脑的运行方式。

传统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其实就是大脑在对各种可能的结果做出预判,从中挑出最优选择。这是个基于统计的思维过程,依靠的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比如当前方突然出现一道沟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跳跃能力和沟的宽度,选择一个最安全的做法,要么一跃而过,要么改道而行。

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大脑并不是这样工作的,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太死板,很容易被敌人预先判断出来,从而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尤其是那些被捕食者(猎物),如果每一个动作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而做出的所谓“最佳选择”的话,那么它们的天敌们一旦找到了这个规律,便可以轻松地占得先机。所以,这些科学家相信至少有一部分决定是随机做出的,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在进化上更有优势。事实证明这个假说是正确的,“随机”确实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模式,人和动物都是如此。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随机模式到底是大脑的一种“噪音”呢,还是有意为之?这就需要做实验了。上述实验结果倾向于证明后一种理论是正确的,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行为看上去很“随机”,需要有极高的专注度、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反而比按照统计结果来做决定更加耗费脑力。

这个结论并不奇怪,以前在小鼠身上也发现过。有人曾经研究了小鼠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模式,发现如果给小鼠设置比较简单的障碍,那么小鼠会根据障碍物的设置情况选择合理的躲避方式,做出基于统计的选择。但当障碍物设计得极为聪明,远超小鼠能力的时候,小鼠便会开启“随机模式”,试图通过这种没有规律的行为杀出一条血路。

上述结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创造力为什么总是青睐年轻人。所谓“创造”,其实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不被历史统计规律所左右。但这种看似“随机”的想法并不是随便冒出来的,而是要求创造者必须有意识地解放自己的大脑,这是一件极耗能量的事情,只有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才有劲去创造。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