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

 
李石曾
2017-05-23 09:35:53 /故事大全

肖楚舟

他与蔡元培的厚谊,以及在北大的10年教授生涯,几乎淹没在了他作为社会活动家的那些耀眼经历之下。

1934年,汪精卫(左一)与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后左二)、褚民谊、蔡元培、张静江等在上海合影

“甲乙丙丁说”

1917年,与蔡元培在法国共同主持留学生勤工俭学事宜的李石曾,受邀前往北京大学,教授生物学和社会学课程。在蔡元培的国民党友人当中,他几乎是唯一以实际行动支持蔡出任北大校长的。

李石曾将自己的随笔集命名为《石僧笔记》,在这本掺杂了回忆、杂记和小品的文集中,有一篇题为《谈甲乙丙丁》的趣文,李石曾在其中提出一个“甲乙丙丁论”,说到底就是“相连论”,即世间万事都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而交织、运转。他为“甲乙丙丁论”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吴蔡张李”,指的是吴稚晖、蔡元培、张静江与他李石曾。

李石曾比其他“甲乙丙”三人要年轻十余岁。1901年他在初次赴法前,短暂在上海停留,结下这三个忘年之交。吴稚晖听说他马上要去法国留学,便嘱咐他今后要带领更多中国学子去学习西洋文化,提出“俭学”“苦学”的方法。这一席谈话,竟成了李石曾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1912年辛亥革命后,“甲乙丙丁”四人及汪精卫等人在上海小聚,论及“亡清之腐败,积社会之腐败而成……若民国新建,承其流而不加注意,将腐败之根株不去,而凋敝之原气难复”,便发起了“进德会”,也就是后来1918年成立的北大进德会前身。

1916年,袁世凯去世,蔡元培接到时任教育總长范源濂的电报,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接到消息,蔡元培首先想到的便是邀请吴稚晖和李石曾与自己一同回国,在北京大学施展拳脚,“以整理故都之学府,引为吾人共同之责任”。

在1917年1月18日致吴稚晖的信中,蔡元培请吴到北大担任学监主任,并讲授言语学概论,但两个邀请都被吴稚晖拒绝。李石曾虽也有顾虑,但相比之下,则要积极一些。一部分原因是感受到了流散海外的革命同志纷纷回国的热情,想要支持好友“教育救国”的理想;另一重原因,从回国后的活动看来,他也计划在国内开办更多赴法留学机构,从另一个方面推动留法勤工俭学活动。

应约归国后,李石曾谢绝担当庶务主任一职,只承担了生物学及社会学教学任务,上课每周至多两三小时,“多研究而少上钟点”,但如他自己所说,“我与北大的关系,亦非不密”。直到1926年因“三一八事件”受到段祺瑞政府通缉离开北京,10年间,他在北大留下的印记,远不止两门课程这么简单。

吃素的无政府主义生物学教授

李石曾1917年初到北大时,学校还没有开设生物学系,他的生物学通论课程便被安排在“哲学门”作为二年级学生的选修课。不想这个安排歪打正着,次年他为“哲学门”学生开设了社会哲学课程,宣传自己在法国接受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竟将北大变成了无政府主义的前沿阵地。

在学生的回忆中,李石曾作为生物学教授的印象,远不及他讲授无政府主义的形象那样鲜明。

在生物课堂上,李石曾也爱讲些“剑走偏锋”的内容,比如法国人邵可侣(PaulRecluse)的边缘科学著作《人地学》,还时常与学生探讨哲学、宗教、哲学等话题,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实际上,邵可侣也是李石曾接触无政府主义学说的启蒙者。在第一次留法期间,李石曾即受到他的影响,醉心于无政府主义学说。他在法国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成立“世界社”,出版《新世纪》杂志,翻译介绍无政府主义著作。尤其是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后来又在国内出版,吸引了大批北大学生。

1917年春,北大学生袁振英等人发起的“实社”,便是在李石曾影响下建立的学生无政府主义社团之一。同年5月,李石曾与实社社员进行思想交流,发表了关于华工问题和社会党人的看法,并提出以救国教育为先的观点。袁振英亦在回忆中提及李石曾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后来实社出版的《自由录》封面也有李石曾的题签。

当时北大这一轮无政府主义小高潮甚至引来了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新民报》的报道,引得北大刊登通告辟清与实社的关系。李石曾倡导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如今看来是有些过激了,但当时在北大学生中造成的影响力,确是不容小觑。

在引领无政府主义风潮之外,李石曾还在北大风气改良的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18年,蔡元培将李石曾等人早年在上海创建的“进德会”组织引进北大,作为校风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从1918年1月到5月,短短4个月时间,进德会便吸收了486名会员。

进德会分甲、乙、丙三类会员,一种比一种要求严格,而李石曾自己就是为数不多的丙种会员之一——私德上不嫖不赌不娶妾,政治上不做官、不做议员,生活上不饮酒、不吃肉、不吸烟。后来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黄郛请李石曾任教育部长,李石曾仍以自己是进德会丙种会员之故婉言谢绝,真正当得上“石僧”之名。

世界主义办学

1917年3月17日,蔡元培改选评议会议员之后,李石曾列席评议会,并提交了建立北京大学海外部的议案。

也是这一年,刚到北大的李石曾已经在努力推动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他和蔡元培等人在北京也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周恩来、邓小平均是在1920年前后,由“华法教育会”介绍出国留学的)。一年后,北京成立法文专修馆,也是李石曾任副馆长并亲自授课。中间他多次往返于中法之间,为中法教育交流事业穿针引线。

1918年,李石曾向评议会提交议案,建议设立北京大学附设巴斯德学院,由中方提供房屋,法方提供仪器。李石曾关于这所中法合办学院的设想相当细致,希望北大可以借助巴斯德学院之力,创建生物学科,“是大学与巴斯德学院义务权利互有交换。与巴黎大学及巴斯德学院之关系亦略相同”。

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牵制,北大附设巴斯德学院的提案最终没有实现。但1919年,关于海外大学的设想得到吴稚晖发文赞同,由李石曾亲自赴法国里昂推动,并获得了里昂大学的支持,提供教学和住宿场所。里昂中法大学在李石曾的努力下终于开办,也算是让这份超前的“海外分校”提案落了地。

李石曾(1881~1973)身为清末军机大臣李鸿藻之子,22岁起便出游四海,一生斡旋在政治、教育与文化场中。其交游、涉猎之广,非常人所及。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如何处理故宫成为让当时政府头疼的难题,李石曾排除众议,坚持将故宫设为公立博物馆。1927年蔡元培与李石曾因倡导学习法国模式,设立北平大学区,遭到学生强烈反对,其中以北大学生为甚,示威游行,甚至砸坏李石曾的办公室和住宅,李石曾与北大的关系以此黯然收场。1929年政府想请李石曾出任北大校长,被他借病推辞。李石曾一生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教育文化舞台上,1973年逝世,终年92岁。

(参考书目:《石僧笔记》《一代振奇人——李石曾传》《李石曾在北京大学》)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