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别主义

 
无性别主义
2017-05-18 12:18:41 /故事大全

杨聃

雌雄同体不再只是一种风格的流行,更是行为和认知的转变。

到处都是“不男不女”

从伦敦、纽约到米兰,时装周上男女装合并发布正闹得风生水起。虽说这是一项节约成本的举措,但从产品展示的连贯性上来讲,性别元素“不合时宜”的混搭,被男女模特交错出现的障眼法平稳过渡了,似乎好看比分辨是男装还是女装更重要一点。无论是材质、剪裁,还是模特的妆发饰品都没了男女之分。

“西太后”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在阔别伦敦男装周35年之后又回来了,用了一场名为“Ecotricity”的环保主题无性别秀压了轴。男模们穿上阔腿裤的西服套装、大型斗篷、超短裤或者薄纱的芭蕾舞裙,阔步而行。“我们热衷于无性别主义,这听起来有点扯,实际上它是随心所欲造型方式。”韦斯特伍德对《洛杉矶时报》说,“同时能够和伴侣互换衣橱意味着可以买得更少。”这又落回了她主张的环保主题。

米兰秀场上,新晋模特娜塔莉·韦斯特林穿着浅姜黄色的、口袋有皮革装饰的灯芯绒套装,里面搭配浅蓝色衬衫和深V领套头毛衣,整个造型只需调整尺寸就变成了同样有格调的男装。设计师成功展现了充满力量又有些文艺的女性形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普拉达2015年秀场宣传册上的一句话:“我们的性别即生活的大环境,而环境亦受制于我们的性别。”

近两年,性别模糊(genderblurring)风愈远愈烈,与“极简”“性冷淡风”和“运动休闲”不相上下。设计师亚历山德罗·米歇尔(AlessandroMichele)偏爱身形消瘦、面孔苍白的男模特,他们穿着窄肩紧身的套装,点缀着刺绣图案和格纹印花,散发一种纤弱敏感的气质。而J.W.安德森(J.W.Anderson)更直接地让男性穿上荷叶边短裤、短裙,他似乎想要寻找平衡的现代感,在男装里有意渗入女人味与性感。

除了高级时尚的T台,男性离正大光明穿裙子的那天还有些时日。相比之下早在19世纪,女性就正大光明地穿上了裤子,那也曾是男性专属的。

如今,性别模糊不只是高级时尚在玩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不男不女”的版图,快时尚顺势推出无性别系列的T恤、卫衣、牛仔裤和运动长裤等等一系列简单实用的单品,让更多人尝到了甜头。虽说他们只是把一些男女装中都能见到的重叠部分集结起来,有点偷懒的意思,毕竟作为受众广的快消品,这种平易近人的款式总比剑走偏锋保险多了。

《男人与女人:穿着打扮》(MenandWomen:DressingthePart)一书的作者保莱蒂(JoB.Paoletti)和基德韦尔(ClaudiaBrushKidwell)早在1989年就写道,真正的雌雄同体的服装将消除男装和女装各自的缺点,还能结合各自的优势。然而,那时还只有女装大张旗鼓地借鉴男性象征,比如西装料和成衣都是借鉴来的。

整个20世纪,性别模糊其实在一次又一次地上演。1968年,巴黎秀场上,设计师如皮尔·卡丹,安德烈·库雷热,帕科·拉巴纳,主张名为“太空时代”的平等主义。那些没有棱角的廓形剪裁、几何花纹,以及没有性别联想的人造材质让很多女性抛弃了女性化的衣服。

70年代大行其道的嬉皮士风显出无序的流浪者气息:反叛、挑战主流、表达自我、平等。个中内核导致其形式上抹除了男女性别之间的刻板印象。男性留长发,女性不穿内衣,牛仔和动物皮成为流行材料,剪裁宽松、自然裸露。同时“雌雄同体”在流行文化中从未间断,大卫·鲍伊70年代的閃电妆容、葛蕾丝·琼斯80年代的平头、科特·柯本90年代的古怪邋遢的造型,以及普林斯一以贯之的亮片风格。

即便如此,保莱蒂和基德韦尔认为,20年代的雌雄同体运动没有废除性别差异,他们只是在玩性别界限。就像蒂埃里·穆勒和乔治·阿玛尼巩固的宽大肩膀(powershoulder)风潮也讽刺地收紧了女士西装的腰线。“monokini、连体裤、束腰宽松短外衣这些无性别风潮事实上强调了衣服和穿衣人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更加凸显了性别差异,女装从未失去女性化。”

当性别模糊在21世纪再次被搬上T台的时候,男装终于可以从女装中借鉴了。采用了女性化轮廓剪裁的“豆荚短裤”(PodShorts)看起来有种裙装的效果,同时还具有男性短裤的功能,这回模棱两可的设计体现的是统一而不是分歧。

变化中的时代

在阿姆斯特丹一家买手店里,处处都是粉、蓝两种颜色配合几何图形的有趣撞击,比如在蓝色的立方体展示台旁边放上粉色或黄色的圆柱椅子,店内的台阶也蓝、粉两色各占一半,从侧面看切割得像一排锯齿,像极了80年代在意大利流行的孟菲斯(Memphis)设计。

粉色代表女性,蓝色代表男性的暗示早就过时了,这些色调不一、大小不一的粉蓝色块相互交织,对应地,开放的空间里男装女装也自然地陈列在一起。事实上,这里很多衣服都是男女混穿的。正如研究机构NPD集团总结道:“对于那些不想把自己简单归类为男性或女性的人们,零售业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无性别感的空间,也是一个全新的商机。”

英国塞尔福里奇(Selfridges)百货公司曾发起过一次名为“Agender”的快闪活动,引起了时尚零售业关于性别话题的讨论。英国设计师图古德(FayeToogood)在塞尔福里奇的牛津街旗舰店三楼设计了一个去性别零售空间,明显打破了传统的零售店的僵化模式——男女性别各占一层或者分居两侧。在那次快闪活动中,他们去除掉了所有品牌标签,也不注明是男装还是女装,将它们统一装在亚麻色的服装袋里,或是展示于棕色的箱子上,并在售卖空间的中心地带摆放了一系列用硫化硅胶与乳胶制成的抽象粉色雕塑。

圖古德认为,通过消除品牌赋予服装的性别差异,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塑造自己,尤其是21世纪,性别不再是简单的二元论,人们不应该被这个社会或者商业划分性别,而是有自己的选择。未来的零售店陈列可能是一个没有性别、品类、价位以及任何视觉营销的混合空间,甚至连包装和袋子都将失去性别暗示。

“对于导购来说,过去看到一位顾客,通过性别的第一判断就能做出明确的引导,如今可能要犹疑一下了。”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的创意总监在接受《女装日报》的采访时曾表示,“经常能够看到身材非常强健的男性消费者穿着传统意义上女性化的衣服,我们想要重新探索男女两个性别之间模糊的界限,如今功能和个人特质比通俗意义的适合更加重要。”

欧睿国际综合了市场报告、公司资料和网上数据库总结出了一些人们消费的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模糊”。不只是服装,中性香水(unisexperfume)也在大肆扩张领土,为什么女香不能带麝香和烟草味?为什么男香不能带玫瑰花香?许多香水正在消除这种刻板印象。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连儿童玩具都开始去性别化了。迪士尼将所有的万圣节服装都标为“适于孩子”(forkids),而不是传统的“适于男孩”(forboys)或“适于女孩”(forgirls),包括背包和午餐盒也都没有再按性别分类。美国大型玩具连锁店Toys“R”Us全球首席营销官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玩具不应该标记特定的性别,毕竟有那么多想成为美国队长和钢铁侠的女孩儿以及一大堆喜欢玩具烤箱的男孩儿。

正如安娜·温图尔曾说的那样,“时尚对于时代的指引犹如报纸上的头条标题”。性别流动不只是一种流行风潮了。Facebook从2014年对个人资料的性别已有56种可选项。美国方言协会(AmericanDialectSociety)将“they”这一中性词确定为2015年的年度词汇。潘通(Pantone)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两种颜色——粉晶色(RoseQuartz,一种带有矿物质感的粉色)和静谧蓝(Serenity,一种浅调的蓝色)的组合色定为2016的年度流行色。潘通公司引述道:“社会化运动越来越指向性别平等与性别流动,消费者日渐意识到,颜色也可以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

有媒体认为这次性别模糊风将不会是一时之热。社会文化的变革影响远比想象中大得多,比如法院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以及正在对跨性别权益的争取,这些都是历史的转折点。年轻一代对于性别的开放态度已经愈发明显,这种流动性意味着世界并非二元化,非男即女、非黑即白。年轻一代中越来越突出的迹象表明,他们对于边界的突破、性别问题以及多元化选择了包容。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