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是一种长不足20厘米,宽4厘米,厚2至3厘米的吹奏乐器。在20世纪60、70年代很流行。它可以吹奏复音、颤音和重音,可以用舌头和手掌打节拍,适用于独奏伴奏歌曲。现在的时尚青年,对诸如电子琴、钢琴、葫芦丝,甚而萨克斯、长笛等乐器都玩得转,但相对而言,玩口琴者却较少了。说起这小得可以装进口袋里的乐器,便让我想起那难忘的岁月。
听听。若隐若现、颤颤悠悠的口琴声,一下将人拉回到意气风发的年代,是那么的亲近却又那么的遥远;熊熊燃烧的篝火旁,绿水青山的游船里,有说有笑的草地上,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跃然脑际,若即若离,亦真亦幻,令人感伤……
记得是一次由学校组织的媾火晚会。那夜暮刚落,一轮明月含笑般地挂在天空,场地上一堆熊熊燃烧的木柴,腾起了耀眼的火焰。同学们围着篝火席地而坐。意兴最酣时,有的跳舞,有的朗诵,有的唱歌,玩得热火朝天。当时,有一名女同学,不仅嗓音好,歌也唱得很出色。那天,她准备在晚会上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快乐的节日》,原本是用手风琴来伴奏,可临时手风琴被人借走了,老师指定我用口琴给她伴奏。我用一只搪瓷缸子罩在口琴前吹奏,瓷缸起到了共鸣的作用,口琴的声音因此大了许多。现在想起来,那吹奏的形象一定很滑稽。也许是有口琴伴奏吧,演唱时,那位女同学打扮得楚楚动人,歌更是唱得声情并茂。当唱到“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吹向我们,我们像小鸟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很多同学不自觉地轻声跟着唱起来,仿佛我们来到大自然中,像小鸟一样,那情真意切的演唱,给人们下了很深的印像。
一次春游活动,我们来到南温泉公园划船,每小队乘坐一条游艇荡漾在清溪河上,“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同学们尽情地唱着歌,划着船,我用口琴给他们伴奏着。青山、绿水、歌声、琴声、笑声连成一片,给美丽的清溪河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艘艘游船穿过柳树林,跃过翠竹湾,来到飞泉瀑下,队日活动开始了,吟诗颂词,唱歌演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表演的口琴独奏曲《北京的金山上》获得了大家热情的掌声。
上山下乡运动,我们落户在巴南一品地区,同学们常用聚会来摆脱孤独彷徨。记得那次在仁流一个知青点,我们12个男女同学聚在一起,因人多没有床可睡,晚上,同学们在院坝上烧着媾火,火上炖着一锅狗肉(几个男同学在外打的“猎物”)。大家唱着当时最流行的知青歌曲,我熟练地用口琴伴奏:“美丽的山城,可爱的家园,白云深处歌乐山;长江水向东流,嘉陵江围城绕;一桥飞架两江岸,列车奔向红日边……”
口琴成了我的心爱之物,两年后,我有幸被贫下中农推荐上了师范学校。为了多学点知识,能做好孩子王,我忍痛割爱,把我心爱的口琴与一个同学换了一本四角号码词典,从此口琴离开了我。
蓦然回首那段口琴岁月,竟然已过去几十年了,那如烟似云的情景,悠悠荡荡,似近又远,总在脑际萦绕。那时的我们,青春炽烈、曼妙无比。同学之间的无垢情谊,至真至美。可是,那无忧无虑的境况,被岁月的风带走了,心中免不了留下阵阵遗憾。那校园的口琴声,那林荫道和绿草坪,那篝火晚会和动听的口琴演奏曲,那寂静和乡村夜晚,自娱自乐地演唱,琴声悠悠,情意绵绵……
然而青春不再,岁月不再,唯有可以回味那段往事的,只有这闲笔赘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