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时节,村里没活。同村的二虎找到常人,两人商量好去做生意,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收一车苹果到城里去卖。 主意拿定,两个人就马上动手,走家串户的和果农谈好价,看好货。随后他们又马不停蹄的叫人装箱,装车,折腾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才把一车果子收拾好。 这一车果子,足足有十吨,按常人他们最初的市场调查,一斤赚他两毛钱,这一车就是四千元,划得来的。 一切准备停当,二虎和常人就押车上路了。常人没出过门,也从来没做过生意。路上,他担心的问二虎:“你说这趟生意能赚钱不?” 二虎劝常人:“放你七十二条心。你没听人说吗,买家没有卖家精。咱这果子一斤多钱的本咱心里有底,到时随行就市,就看赚多赚少了。再说,你记着,不见兔子不撒鹰就行了。” 常人见二虎说的头头是道,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这才稍微平静了一些。 好在一路顺利,经过一夜晚的长途奔波,第二天早八点就赶到了目的地。 刚停好车。二虎他们正准备打听果品市场在哪儿,一个小伙就迎了过来。老远就打招呼:“师傅,刚来的?车上拉的什么东西?” 常人还未来的及开腔,二虎就说:“苹果。” “苹果?咋个卖哩。” 二虎见有人问价,顺口说:“一块五。” 来人扑哧一声笑了:“啥苹果?价真硬的。” 常人解释说:“这可是有名的红富士,不是那秦冠。好吃着哩。” “是这样,你们把价降降,合适的话,我就把一车全部要了。” “那就少两毛钱得了,再少是不行的。” 就这样讨价还价了一会,最后以一块二的价谈成了。那小伙子交了一千元的定金。然后跑到旁边的电话亭里挂了个电话。不一会,就来了一伙伙人,开着小三轮,开始卸车装货。那小伙子在一旁帮忙记各家的数量。 就这样,三下五除二,不到两个小时,一车苹果就被拉了个精光。 常人没想到出售这么利,心里暗暗高兴。要知道,这车苹果从果农手里一斤五毛发来的,加上包装运费也就是八毛,如今一斤一块二。你算算,这一车就能赚到八千多元呢。 谁知和那小伙子把帐一算,两人傻眼了。小伙子只算了一万二千元。 常人说:“明明是二万四,咋成了一万二?” 小伙子说:“咋不对,一公斤一块二,总共一万公斤,不是一万二是多少?” 二虎也急了,红着脸大声嚷嚷道:“不对不对,一斤一块二,咋成了一公斤了。” 小伙子不紧不慢的说:“师傅,有理不在声高。咱是先说响后莫嚷,价是过称前就说好的,一公斤一块二对不?” 常人强辩说:“你胡说,我们说的是一斤价,而不是公斤价。” 小伙子不承认,于是双方就脸红脖子粗的吵开了。这一下子周围就来了一大堆人,可大伙听来听去也辨不清谁对谁错。就建议他们找工商部门去解决。 到了工商所,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吵来嚷去,把工商所的人也难住了,不知听谁的好,也不知谁的对。最后干脆各打五十板的把事调解了。 就这样,那小伙还不满意,在工商所人员的劝说下,极不情愿的把钱付后,才骂骂咧咧的走了。 可常人和二虎一算账,这车果子除过成本,几乎就没赚钱,这不是白白忙活了几天? 从城里卖果子回来,向人学说起此事,有人点拨道:“你们受骗了。那是人家故意的,他们知道我们农村人不懂,就三倒两套地把你们装进去了。你们也不想想,如果按斤算,谁会给你出那么高的价哩?” 这么一说,常人他们这才恍然大悟的说道:“原来是这样,那以后可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