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千龙吐水”不怕大暴雨是最新的世间百态故事,极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希望大家喜欢。
100多年前,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飘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
从中国的北京故宫、江西赣州、山东青岛,到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德国慕尼黑等等,对于日益扩张的城市而言,优良的排、蓄水系统如同健康的心脏和血管,保证城市正常的循环、代谢和安全。
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不遇”的大暴雨,全城多处汪洋,多个路段、区域积水达数米,造成数十人丧生。
但是,让这个“彼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此刻汪洋一片、积水成河”的现代化大都市汗颜的是,面对大暴雨,已经修建了600年的北京故宫,排水系统工作良好,并未出现大面积积水。与故宫同样始建于明朝的北海“团城”也安然无恙。
据史料记载,故宫历史上曾经历了千余次特大暴雨,但从未有过因雨水过多而积水栓塞的情况,这次也不例外。故宫的排水系统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可以数百年面对暴雨都始终如此淡定。
筑城先地下后地上
今天的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和中国古代的众多古城一样,紫禁城的建筑理念也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先设计一套涵盖地上、地下的完整布局和总体规划,然后先地下后地上地逐步施工。
排水系统是紫禁城地下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在紫禁城初建时,就已经对排水系统考虑得十分周密。因为紫禁城自建成后,除了明代中期又加建了一个外城城墙之外,全城的总体布局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为止都没有重大改变。
整个紫禁城的排水系统经过了精心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用于排水的干道、支道,明沟、暗沟,涵洞、沟眼,纵横交错,主次分明,共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排水网络。总的走向是将东西方向流的水,汇流到南北走向的干沟,然后全部排入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是紫禁城的内河,也是紫禁城排水的最终汇集之地。因为是从西郊玉泉山引水,西在五行中属金,“金生丽水”,故名金水河。内金水河全长2100多米,由紫禁城的西北流入,从东南流出。这条穿流整个紫禁城的内河蜿蜒曲折、若隐若现,除了可以美化环境和供欣赏鱼藻之用,更大的作用则是防火和排水。因为故宫基本都是木制建筑,消防防火也是非常重要的工程。
千龙吐水落地即消
600年前,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精密的科学仪器,所以排水设计使用的是最简单的原理和方法,那就是利用地面的坡度差。
从整体来讲,紫禁城呈北高南低的特征: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为46.05米,而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南北纵向地平标高相差近2米。
紫禁城最主要的建筑是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各殿各宫都有一条南北向的御路,而东西六宫等院落则各有南北向的甬道。御路和甬道位于各院内东西正中,并要建造成中间略高、两边偏低的形式,这种中间凸起所形成的弧度被称为“熊背”。
这样,御路和甬道就将每个院落分为东西两个排水区域,中间向两边排水,后院向前院排水,水流直接或通过沟槽流到前院东西两侧,然后自地面的地漏(俗称“钱眼”)流入下水沟道,最后全部排入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再与故宫周围的护城河相通。
以三大殿为例,台基中心高8.13米,台边高7.12米,排水效果极为明显。台基周围石栏杆的每块栏板底边都有小洞,每根望柱下面都有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名为“螭首”。“螭首”口内都有贯通的圆孔,可以辅助排水。大雨滂沱时,3层台基上的1142个龙头就是1142个排水孔,不仅“千龙吐水”的景观颇为壮丽,同时也能将台面雨水迅速排尽。后三宫和其它宫院的排水情况,都与此大同小异。
而排水难度最大的当属御花园,因为其间殿宇、楼阁、假山、花木、鱼池众多,这些都给排水设计增加了很大难度。但古代的建筑大师们还是非常有智慧,他们先以御路、甬道中心将御花园分为东西两个排水区,然后再划分出若干小排水区,每个小排水区的最低点设置一个暗沟的入水口,俗称“沟漏”。各个暗沟相互连通,再与园外干沟贯通,巧妙地将雨水排出。这样,即使在下雨天,御花园也不会泥泞不堪、积水遍地。
除了这些我们能直接看得到的地面排水设施,故宫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地下水道,干沟高度甚至超过一人高。
数百年从无积水之弊
自建成以来,故宫的排水系统一直备受历朝历代的重视,在数百年间,不断掏挖、疏通,几乎每年春季都会疏浚,必要时还会进行大修。当然,排水系统的维护和整修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
据记载,清代紫禁城内最后一次大规模河道沟渠疏浚维修工程,开始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直至光绪十三年七月才完成。这项工程耗费白银超过22万两,不仅掏挖了内金水河2100米长的河道的淤泥,修砌了两岸河墙,修整河帮、沟盖,修缮了15座桥梁,还将紫禁城内总长度约8000米的所有大小沟渠全部挑挖了一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科学的设计建造和完善的后续维护,才使得整个紫禁城90多个院落、共计72万平方米面积可以经受得住数千次大雨的考验,从未发生过“雨患”。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京城曾出现过连续20天的大雨,长安街都出现了多处积水,但故宫却依然安然无恙。
由此看来,7月21日这场让北京损失惨重的大暴雨,对于故宫来说还真是算不得什么。只不过,一场暴雨之中,修建于600年前的排水系统竟然凸现出其高效,怎能不让今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