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好汉十年湘情

 
山东好汉十年湘情
2017-04-10 11:55:04 /故事大全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好故事山东好汉十年湘情喜欢看世间百态故事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啊

2011年末,《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走基层”来到鲁西南的菏泽市单县。这里曾是上古帝王舜的老师善卷的居住地,也是汉高祖刘邦之妻、著名政治家吕后的家乡。这里虽经济不太发达,但民风一直很纯朴。经过一番寻访,一位“大爱至孝”的农民进入记者的视线。他叫孟昭良,人称老孟。

老孟的心事

老孟的家在单县莱河镇刘饭棚村,离县城不远。2011年12月21日午后,记者来到这里时,老孟正在贴着红对联的大门前晾晒羊草。陪同的人说,53岁的老孟新婚才一个多月。

老孟个头不高,估计也就一米六多点。饱经风霜的脸呈黑褐色,几道深深的皱纹似刻进去一般。记者上前向老孟道喜,他则憨憨地笑着请大家进家。开门的是老孟的妻子,比他更显瘦小,一脸良善。老孟介绍说,妻子是邻县河南虞城人,“没啥本事,就是老实本分”。

老孟家一溜儿4间房,两间他们夫妻住,另两间里一头是张空床铺,一头圈了一只大白山羊,门前拴着一条见人就汪汪叫的看家狼狗。老孟说这房是当地政府花6万元为他买的,他们的老宅给了三弟一家住。

也许看出了大家的一些疑惑,没等问,老孟就说:“从张家界回来后,虽然花了几万元给二弟治病,但终没能留住他,没几个月就死了。我最愧疚的就是80岁的老母亲,我回来就是要孝敬她的,但也只和我生活了一年多,今年8月份去世了。”说到这里,老孟深深地低下了头,叹了口气:“如果老母亲能再跟我几年,我这心里也好受些……”

记者本来打算吃住在老孟家,但他坚决不同意,说今年的气候有点异常,前不久还下了一场大雨,现在这里“湿冷湿冷的,受不了”。老孟反复说家里的房子有的漏雨,有的墙要坍塌,正准备找人修呢。看着老孟急得脸都红了,记者答应不住了,但请他跟记者去宾馆做个“彻夜长谈”。

小城的冬夜很安静。两张椅子,一壶浓茶,记者恭听老孟讲他的经历。老孟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记忆力很好,多年前的时间、地点和人名他都记得牢牢的。每当说到动情处,记者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泪,而老孟则是略略放缓语调,眼睛使劲眨巴几下,然后猛地一睁。这是他的一个标志性“表情动作”。

老孟说他是孟子第七十四代孙,族谱上记得很清楚,他们这里的孟姓每年都派人去孟子故乡邹城祭祖。老孟共兄弟4人,他是老大。他17岁丧父,帮着母亲把3个弟弟抚养成人。由于家境贫寒,老孟“帮弟弟都娶上了媳妇”,还欠了一笔债,自己40多岁还没成家,以推三轮载客为生。

“我这辈子最大的改变,就是去了趟湖南。湖南人对咱好啊,我在那里交了很多好朋友,也跟人家学了不少本事。回来快两年了,真是想他们哪!”就在我们谈话期间,老孟还按到一个张家界朋友打来的电话。

记者看出了老孟的心事,就问他:“想不想回张家界看看?我带你去,费用我们出。”

老孟惊讶地瞪大了眼盯着记者:“我的妈呀,是真的吗?”他边说边搓着双手,很有些激动:“什么时候去?我想带老伴一起去。”

“如果你们可以的话,咱们明天就动身!记者肯定地对他说。

老孟本来要在宾馆里住的,听到这话再也坐不住了,说要赶紧回家去安排安排。此时已是午夜时分,记者拦了辆出租车,目送他消失在夜幕里……

三轮车夫“捡”人

12月22日一早,老孟带记者来到位于单县城东南的烈士陵园。这里就是当年老孟走向湖南的“起点”。我们这次湖南之行也是从此出发的。

2001年12月底的一个傍晚,老孟心情不错,那天已赚了8元钱,准备收工,蹬着三轮车来到烈士陵园附近。他骑的三轮车是当时鲁西南一带载客的常用工具,车斗在前,人在后,当地人称“推三轮”,也被称为“倒骑驴”。由于车斗一般是木质的,还兼着龙头的功能,所以比较笨重,后逐渐被淘汰了。

烈士陵园很破旧,大门口围着一群人。老孟挤进去,看见一个大约四十五六岁、血肉模糊且失去了双腿的女人躺在地上,任谁问都一言不发,似乎已经奄奄一息。此时天空飘起了雪花,大家已议论了半天该如何救这个女人,但始终没有人肯动手。看到老孟来了,有认识他的人赶紧招呼:“昭良,你有三轮车,救救这个女人吧!”老孟本不打算管这等闲事,但又听到有人说:“如果不救她,今天晚上肯定会被冻死!”

听到一个“死”字,老孟心里打了一个冷战。他又回头看了一眼,正看到那女人艰难地往前伸了伸手,似乎在哀求:救救我吧!老孟想了想,决定先把这个落难的女人拉回家,救活了问问情况再说。

老孟的母亲那时已是70岁的人了,不仅识字,更识大体。看到儿子“捡”回一个伤残女人,老人家不但没怪罪,还主动承担起“责任”。

“闺女,到了俺家,多大的苦多大的难都不怕。俺和昭良就是你的亲人,吃喝拉撒,俺娘儿俩伺候你!”听此言,一直不做声的伤残女“哇”地哭了起来。

在老孟和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伤残女的身体状况渐渐缓过来了,但她说话口音浓重,大多听不懂。 好几天后,老孟母子才弄明白,原来这真是一个苦命女。她叫田云,是湖南张家界人,早年被人贩子卖到了江苏丰县一带。嫁人后生了两个孩子,都没有活下来。后来一次事故,她的双腿被车轧断了。男人嫌弃她,自己逃走了,还找人将她几次扔到荒郊野外。这次幸被老孟救起,否则死定了。

为了让田云行动方便,老孟专门请人给她焊了一个小轮椅。等田云身体好些了,老孟问她有啥打算,她说已经心如死灰,只想回张家界老家,家中还有母亲和哥哥。看着可怜的田云,老孟答应一定帮她帮到底。但老孟多方联系,张家界那边一直联系不上,单县这边又找不到人管,他有些茫然了。一晃,田云在老孟家住了四五个月,老孟发现田云的心事越来越重。他狠了狠心,决定用自己的三轮车送田云回家。他先将母亲送到舅舅家,说要带田云去外边“讨”点钱。大约是在2002年“五一”前,老孟把自己几个月挣来的400多元钱全部拿了出来,他在母亲枕头底下塞了100元,然后推着田云悄悄出了家门。此前,老孟对他的三轮车进行了“全副武装”:被褥、蚊帐、锅碗瓢盆、铁皮炉子,还有10斤挂面、15斤大米,外加田云的轮椅。一切准备停当,43岁的孟昭良向湖南出发了。

风餐露宿三千里

采访中,记者曾问老孟:“为何下决心要送田云?”

老孟说:“我答应过送她回家。我说到就要做到。”

记者又问了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何不坐汽车或火车送田云,而要自己蹬三轮车?”

老孟告诉记者:“主要是没有钱,要把田云送到家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咱老农民有的就是自己这身力气,只要不怕苦,不信送不到她家。还有一个原因,田云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汽车火车来回倒也不方便。”

出发前几天,老孟听说邻县成武有跑长沙的汽车,就专程跑到那里去问路,结果售票员理都不理他。最后,他找到一个在车站扫厕所的老大爷,替人家打扫厕所,老大爷回家问了开汽车的儿子,回来告诉他,很简单:“你先沿着105国道,到河南商丘,再直奔漯河,上107国道,就能直通长沙了。”

老孟的村头就是105国道,他很兴奋,一上路就把三轮车踩得飞快。但他不知道,一开始他们就错了。田云告诉他一个错误信息:张家界离长沙很近,实际上两地相距300多公里。这样,他们要走几百里冤枉路。

头几天,一直比较顺利。他们每天能走近百公里,饿了就找个空地,支上锅煮点米或面条,就着自己带的成菜吃一顿,困了就找一处避风的地方,铺上带来的草垫子睡一觉。最幸运的,是在他们人困马乏时,能碰到一个加油站,因为那里能灌到水喝,也能顺便问问路。

沿着102国道,走过河南驻马店,就进入了连绵不断的山区。有时车骑不动,老孟就下来推着走。他们的日行程也由原来的80公里,降到60公里、40公里。进入湖北地界,107国道修复,更为难走。为给汽车让路,老孟经常要把三轮车顺到路沟里,然后再拖上来。有时候弄不好,还要把田云从车上搬下来,经常累得老孟往地上一坐不愿动弹。

约摸走了一个来月的时间,他们进入洲南地界,也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时间长了,车子经常出问题,不是胎爆就是轴承坏,光修车就花去老孟不少钱。为省钱,他们开始沿路乞讨。但店家看到两个蓬头垢面的人,常常不但不给吃的,还远远地就往外轰赶。

后来,老孟他俩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接近一家小饭馆前,先找个有水的地方把自己“收拾利落点”。一次实在饿得不行了,老孟和一家小饭馆的老板娘讲好,花10元钱要一盘素菜,米饭随便吃。结果,趁人不注意,老孟吃了6碗米饭,田云吃了4碗米饭。几乎把饭馆的一锅米饭吃光了,弄得人家没法做生意,气得老板娘跳着脚骂。

在长沙,老孟忍痛将自己给田云做的轮椅卖掉了,换了18元钱,加上一个加油站好心人给的20元钱和几个面包,他们上了319国道,又朝着西北的张家界方向进发了。

殊不知,这里的山路更难走,很多地方还是陡坡,车子很难上去。有时候,实在推不动,老孟就转过身来,用后背一点点往上“拱”。梅雨季节,山区时晴时雨,忽冷忽热,有时他们刚被晒得像“烤鸭子”,突来的风雨又把人变成了“落汤鸡”。

这天,大约走了20公里,老孟感到闷热难耐,就在一处小溪边停了下来,他拿盆往身上浇了儿盆水,顿时舒坦了许多。但到了下午,老孟渐渐感到身上一阵阵发冷,越来越乏力。后来,上了一个山冈,老孟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上。田云吓坏了,慢慢挪过去,伸手一摸,老孟发高烧了。后来,老孟勉强把车弄到不远处一座破旧加油站里,再也动弹不得。天黑了,水也早喝光了,老孟仍烧得不省人事。

到了后半夜,老孟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说:“田云,俺对不起你,可能送不到你家了,你要活着和亲人团聚……三轮车座下有俺让人写好的老家地址和电话,俺要是死了,你一定通知俺三弟,把俺的尸体拉回老家去。”

“不,恩人,你不会死!”一个女人凄厉的叫喊声,在山谷间回响!

“好丈夫”轰动湘西

老孟没有死在那个山冈上,他只是发高烧而已。记者曾问老孟:“为什么当时那么容易就想到了死?”

老孟说:“你不知道,我们折腾了一个多月,连饿带累,已经人不是人鬼不是鬼了。我以前很少生病,也没发过这样的高烧。我想这次肯定完了。结果,挺到了第二天下午,下雨了。雨水顺着房顶流到我的脸上和嘴里,我才慢慢活过来了。”

采访中,有不少人提出过同一个问题:老孟没有媳妇,他和田云孤男寡女,如何相处?尤其是老孟,难道就没有点儿其他想法?找了一个机会,记者就此事专门问了老孟。

老孟说:“有一个赵匡胤送京娘的故事,你听说过吗?那时候他还没当上皇帝,救了一个落难女,护送她从山西回到湖北,为了方便,两人以兄妹相称。”

记者笑道:“知道啊,有一出戏就叫《千里送京娘》,你在学赵匡胤?”

“我就是从老戏上看来的。京娘想以身相许,赵匡胤不干。”老孟说着,还哼出一句戏词,“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他说学不了赵皇帝,但也不图别人啥。

老孟告诉记者,在他送田云的一路上,也有很多人问他和田云是什么关系,他如实相告,结果别人非但不信,还常常起哄,说他找个残疾人骗钱,有时候弄得好多人来围观。后来,老孟和田云商定,再有人问就说是夫妻,还有两个孩子,大的18岁,小的15岁。“媳妇”想她娘了,他要送她回娘家。

过了益阳,老孟他俩进入常德地界。

这一天,他俩来到一个村外,这里有一栋砖房,还没装修,无人居住,正好歇歇脚。晚上7点多,老孟开始生火做饭。

就在这时,从村子来了一位大姐,她到菜园子来摘菜。看到老孟他们,就好奇地上前搭讪询问。老孟把编好的那番话说了一遍。这位大姐听了,直夸老孟了不起,“是个心疼媳妇的山东好男人”。大姐告诉老孟这里是桃源县漆河镇,她还让他俩明天早晨别急着走,她给送饭过来。

这位大姐回到家,激动地把自己见到老孟的事给全家人说了一遍。她还觉得不过瘾,又跑到街坊邻居家去说,大家纷纷议论开了,都啧啧称赞这个山东人了不起。后来,不知哪个年轻人想起给电视台打了一个电话。电视上天天公布热线电话,“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新闻线索”,这不是一个好新闻吗?

常德电视台记者赶到漆河镇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突如其来的一群人,“长枪短炮”对着他俩,弄得老孟很紧张。他磕磕巴巴地把那套说辞又重复了一遍,还说了一路的经历。有个女记者当时听了就哭得不能自己。临走时,记者们给他俩买来矿泉水和一些吃的东西,还送上80元钱。他们还说,明天一早会赶来送他俩。

为了少惹麻烦,第二天天不亮老孟就蹬车出发了。电视台的记者没找到他俩,就朝着张家界方向追。

这次,记者们改变了策略,追上他俩后并没有现身,而是进行了隐蔽拍摄。记者们整整跟拍了两天两夜,真实地记录了老孟如何赤膊在雨中推车挣扎,如何埋锅造饭,如何侍候田云拉屎撒尿……第三天,记者们现身,还给老孟看了他们拍的视频。这次,老孟知道事情闹大了,真要上电视了,他和田云商量,再也不能隐瞒他们的“假夫妻”关系了。

当天,常德电视台播出了对老孟的跟拍和采访,在当地和临近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追来为他俩送吃的喝的,有的人则流着眼泪默默地为他俩送行。

“恩人”你要多少钱?

常德的好心人找了一辆农用车,把老孟他俩和三轮车一起放

上去,送到了张家界。但老孟坚持不让送到田云家,一进城就让把他们放下来。

记者在采访中曾问老孟:“当时为何不让人直接把你和田云送到她家?”

老孟说:“田云从家里出来时,是个完整的人,现在回来了,变成了残废人。她老妈都80岁了,突然看到会受不了的。再说,我们俩当时的样子也太吓人了。我在城里买了两身衣服,又洗了个澡。按我们老家的礼数,我既然大老远送她来,就得让她体体面面地回家。”

看来,老孟还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

这天正是端午节,一路都是不绝于耳的鞭炮声。田云的家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乡一座小山后面的泪溪村。果然,一家人见到田云,哭成了一团。田云80岁的老母亲要跪下给恩人老孟磕头,被他抱住了。田妈妈哭,老孟也跟着哭。

说不完的相思苦,流不完的辛酸泪。一家人从中午忙到晚上,才想起来还没给老孟做饭吃。饭后,老孟发现家里突然安静下来,一家人不知道嘀嘀咕咕在说什么。

后来,老孟竖起耳朵一听,知道是全家正在商量要给老孟多少钱呢。有的说不知道老孟会要多少,有的说这么远送人来一定不少要。老孟听了有点生气,憋了一阵子,想出了一个主意。

老孟把一家人叫在了一起,先讲了自己救田云和送她的经过及所受的苦,接着说:“俺呢,是这个意思,俺平常拉车也挣不了几个钱,送你们家田云回来是想挣一笔钱的。现在做啥事都讲钱,你们说田云这条命能值多少钱?”

全家人听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

老孟看大家都不说话,就接着说:“那俺就替你们说个数了。”他看着田云的大哥:“大哥,你至少得出这个数,1万元。”老孟伸出一个指头。他又冲着田云的二哥:“二哥,你出8000。”也伸手比划了一下。然后,他对田云的母亲说:“大妈,您年岁大了,就出2000吧。”一家人听了,都皱起了眉头,一声不吭。

看着一家人难为情的样子,老孟使劲眨巴了几下眼睛,猛地一睁,又开了腔:“大妈,哥哥,嫂子,刚才跟你们开了个玩笑。俺不是个无赖,是真心实意帮田云一把。这样吧,你们给我个路费就行,400元,多一分我也不要。”

老孟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将一家人弄得一惊一喜。

老孟实在太累了,在田云家呆了三天,整整睡了两天。第三天,村长来了,送来1000元钱,说是政府给老孟的。第四天一早,老孟要回老家了,一家人苦苦挽留,终没拗过老孟。临走,他只往兜里揣了400元,把600元钱留给了田云。

田云哭成了泪人,抱着老孟不肯放手。老孟不敢再回头看,一把抓过大嫂递来的一只斗笠,使劲往身上一甩,转身骑上三轮车,与田云一家挥泪告别。

这次回程,老孟走了近道,经石门,过澧县进入湖北,再穿荆州,奔武汉进入107国道。仅仅用了17天就回到了家。

消失两个多月,老孟突然回来了,还说蹬三轮几千里把田云送回湖南老家了。这事,刘饭棚的乡亲们没几个人肯信。有的人说,老孟不定又把那个女人给扔哪去了,本来就是捡回来的嘛!说的人多了,老母亲也有点不信儿子了,就逼老孟“说实话”。老孟也不着急,笑着说:“娘,您信我吧,有人会给我作证的。”

大约一个多星期后的一天中午,村里有人来老孟家报信,说来了电视台的记者,见人就打听老孟的事和他的为人。老孟一听很有些激动,拉起老娘就往街上跑,一看果然是常德电视台上次拍他的两个记者,一个叫刘连松,一个叫罗娟娟。

这天,两位记者把老孟家里家外拍了个遍,全村上上下下的人也问了个遍。到了晚上,刘饭棚村小卖部前的广场上挤满了人。电视台的人开始在电视上播放他们拍的片子,叫《三千里三轮送你回家》,片子很长,分成好几集。没看几分钟,就有人一抽一抽地开始哭;看到一半,街上已是哭声一片。

老孟怕老母亲受不了,中途悄悄搀着她回家了。

别了,张家界的亲人们!

和老孟相识几天,记者发现他不仅纯朴善良,还颇有几分农民式的智慧。

记者曾问老孟:“你从张家界回来后,乡亲们都不信你真的把田云送回了家,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老孟说:“我当时只在田云家住了3天,主要是为躲避那些记者的采访,他们经常问得我不知道说啥好。可我到了家,仔细一寻思,知道自己错了。从单县到张家界,对我来说是一个多月的路程,可对人家来说也就是一两天的工夫。他们可能还会追到我家来采访。因为,走了那一路,我发现湖南人有个特点,做事比咱认真,对稀罕事儿特别喜欢追根问底。”

正如老孟所说,继常德电视台的记者之后,张家界报社、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好几拨。后来,他们还几次把老孟请回湖南去做节目或接受采访。

2002年9月,常德电视台记者陪同当地一家企业的领导,来到老孟家,说要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接他到常德去上班。就这样,老孟再次回到湘西,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

张家界一位跟踪采访老孟的同行曾对记者说:“老孟就像上天对我们的恩赐,他的故事丰富得甚至让人不敢相信是真的——故事背后有故事,故事完了又发生了新故事。”

当年年底,老孟所在的那家公司可能经营上出了些问题,又裁员又降工资。老盂当时是仓库管理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自己像个累赘,决定主动辞职,回老家。这可急坏了常德和张家界的那些朋友和关心他的人。

张家界日报的记者龚爱民和赵杰,一边四处帮老孟找工作,一边商量:“实在不行,我们和老孟三个人联合开个饭馆,说什么也不能让老孟在咱湖南寒了心。”这天,三人正在老孟住的旅馆里商量开饭馆的具体事宜,外面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张家界唯读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李唯读,一个是副总经理龙章海。他们说,已关注老孟很久了,公司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聘用老孟为员工,工种为勤杂管理,月薪千余元,合同三年一签。另外,公司还将张家界回龙路商业步行街上的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赠送给老孟。从此,农民老孟在张家界市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一晃8年过去了。其间,经人介绍,老孟和在常德一家医院工作的曲女士结了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10年2月13日,是农历大年三十,唯读公司留守值班的员工正一起吃团年饭。大家发现,老孟不见了。打电话,关机。四处找,也不见人影。

殊不知,此时老孟跑到了城外,正一个人蹲在澧水河河滩上喝闷酒——他遇到难事了。老孟这两天不断接到老家的电话,都是不幸的消息:老母病重,弟弟病危。他决定回家尽孝,承担起做长子的责任。可是,他如何向一起生活了7年的妻子说呢?又如何舍得一直对自己厚爱有加的张家界乡亲?

一口辣椒一口酒,一滴眼泪一声叹。夜深了,老孟长跪在地上:“俺对不起张家界人,俺要回山东了,俺要给母亲尽孝,俺要给弟弟送终,俺要抚养侄儿……”

临走前,老孟办了两件他认为是“天大”的事:一是和妻子讲清利害关系,提出协议离婚,将所卖房产的一部分留给她,不让她因自己的原因,跟着回山东受穷。二是他最挂念的是田云,她母亲已去世,哥嫂年纪也大了,生活有困难。为此,老孟专程找到市政府协调此事,最终将田云安置到了当地的敬老院。

老孟至仁至孝的行为,被当地媒体披露出去,“山东好人孟昭良”8年后再一次感动了三湘人。

2010年3月4日,老孟启程回山东那天,张家界“万人空巷”,四辆大轿车缓缓前行,送行的人们哭喊着:“老孟,我们舍不得你走!”“老孟,常回来看看!”

后记

2011年12月23日11时许,记者和老孟夫妇乘坐的267次列车停靠在张家界站。

记者告诉老孟,张家界方面有人来接站。老孟贴着车窗往外看,见真有一群人,他一下子哽咽了,赶紧用两手抹去眼泪。

“老孟,我们想你啊!”一跨出车门,老孟就被鲜花和拥抱包围了。

“俺也想张家界的父老亲人啊!”老孟再次老泪纵横。

出了火车站,老孟坚持先去敬老院看田云。他知道田云抽烟,专程从老家带了两条“将军”,路上又买了一些水果。在敬老院,老孟看到这里的条件如此的好,田云也吃胖了羡慕得他直吧嗒嘴。敬老院的负责人还悄悄告诉老孟一个“内部消息”:他们在敬老院给田云介绍了一个“朋友”,虽是个聋哑人,但人很不错,愿意照顾田云,他俩相处得很好。

在张家界的几天时间里,老孟一直很“忙”,不是这家请,就是去拜会那家。他一直念叨着“感谢环球人物”,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再次回到张家界,见到日思夜想的朋友和乡亲…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