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气质,这篇故事耐人寻味。一定会给你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与心灵上的碰撞
进入大学后,有不少片约找上门来,我对他们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我只能给出寒暑假的档期。
明星读大学,很多都是走个过场,大家各取所需。但我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够真的接触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学到一些真本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就太对不起自己之前的艰辛了。
大学四年,我一直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校园里。第一年在昌平,后三年在海淀,寒暑假东奔西走到处打工,过年也不一定能在家待着。
有人说女演员都是花瓶,抬举我了,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时刻靠双手养活自己的劳动妇女。不光养活我自己,还有我的兔子、我的狗、我的鸽子以及各路宠物祖宗们,它们都比我活得舒服。
相比之下,在大学学习看似辛苦,其实是我最舒服、最享受人生的时候。“我现在是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干。”
这种幸福感,等到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彻底体会到了。
我喜欢北大的校园。
“一塔湖图”就不用说了。博雅塔雄浑挺拔,未名湖烟波浩渺,湖光塔影,加上浓浓绿荫点缀其间,风致楚楚,异常动人。名字也都那么舒展明媚:燕园、朗润园、承泽园、畅春园……确有皇家园林风采。
比北大的湖塔更好看的,是穿行于湖光山色间的少年男女们。妈妈来看我的时候说,你们这里的小孩怎么都挺好看的?
她说的好看,肯定不是说相貌俊美。演戏的时候我们整天待在剧组里,俊男美女早就看到麻木了。北大的孩子们好看在气质,好看在明净光洁的额头、自信清朗的眼神、温文有礼的举止。
我工作后有一次回母校听讲座,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我看到一位老妇人抱着书慢慢地踏上布满雪的台阶,后面的男孩子要搀扶她,被她拒绝了。一个已经上了台阶走到门口的小女生撩起门帘,一直等到老人走进门才放开手,向另一个方向去了。我真心觉得这几个学生都特别好看,眉目中都透出书卷气,温润如玉。我忘了是看《生活大爆炸》还是什么美剧,里面有台词说“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马上有人反驳说:这一定是长得丑的人说的。我觉得这话不对,心性善良宽厚、有智慧的人,相处日久,即使面貌不美,也让人觉得温柔可亲;反之,心术不正又愚钝的俊男美人,他们的魅力会随着你对他们的了解日渐降低。内在是会影响外在的。
老师们也是一样,书读得多了,难免有点儿头巾气,但学者的“迂”又有另外一种可爱,远比名利场上不加掩饰的势利面孔好看。我认识一位老教授,七十多岁了,还在写书、翻译书,这些书不一定能出版,但是他很认真、很执著地翻译下去。“哎呀,我就想趁身体没垮的时候,留下一点儿东西。”
他说到这里就呵呵地笑起来,很认真地相信自己会把这点儿“东西”留在世上。这位教授年轻时的照片我见过,五官周正,目光坚定,晚年的他变成了一位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老人,别有一种风度。崔永元说知识分子可分为三类:拍案而起的、洁身自好的、随波逐流的。我不了解如今的北大,但我在那里读书的时候,见到的老师还是以前两者为多。一个人气质如何,其实与物质财富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关键。我在北大国关学院读书时,经常去学五食堂吃饭,有一阵子发胖了,什么都不敢吃。“学五”的熬白菜很有名,因为好吃又便宜,我经常去吃。熬白菜8毛钱能买很大一份,够我吃两顿的,我每次去窗口都请求:“能不能给我打半份?”大师傅就只收我4毛钱,给我打半份。我们食堂的大师傅对学生很好,看到经济拮据的学生来打菜,他给的饭菜分量都会比较足。我在他那儿吃了一个月的熬白菜,师傅可能以为我经济上比较困窘,还专门提醒我食堂有免费汤可以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找去,真看到一口钢制的大锅,里面盛着大半锅蛋花汤,还有些稀疏的菠菜虾皮之类。我注意到经常来打熬白菜的学生都是固定的,有时候来晚了,连熬白菜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就在角落里默默地吃白饭,喝汤。这个汤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我觉得学校这样做非常人性化,让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孩子们也能补充点营养。当然,如果汤里的蛋花和蔬菜能再多一点儿就更好了。
我认识的同学里,也有不少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买书的。有些同学为了交学费,自己去外面做家教,或是在杂志社、咖啡馆里兼职,还有尝试做安利、雅芳直销的。这些同学现在的生活状态都很不错,基本上都在自己的领域生根发芽,开辟出一方天地。即使是当年他们衣着朴素、坐在角落里吃白饭的时候,也还是端庄大方的——一个人的气质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外在的容貌或衣着。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一碗白饭,一碗清汤,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苦,同学们却没有改变好学的品性。这的确是一种高洁的品性。
讲到这里,不能不提到我们的食堂大师傅,他不但富于同情心,还很有正义感。有一天我妈妈去学校找我,我带她到食堂吃饭。卖熬白菜的师傅在窗口就看见我妈了,他把我妈叫过去,挥着勺子很严肃地说:“你给孩子多拿点儿钱,你孩子老吃熬白菜。”
我妈被大师傅说得愣那儿好半天没反应过来。这大概就是当年北大的气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从老师到学生,乃至食堂大师傅,都擅养浩然之气,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幸与这样一群人共同生活学习了四年,想想也是一件值得快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