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百态故事,网罗古今奇闻篇、社会轶事篇、街头趣事,月光是月亮的女儿就是一篇经典的世间百态故事,希望你可以在世间百态故事中寻找乐趣
1993年,当时还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孤山子小学任教的孙月光,遇到了9岁的聋哑儿童梁海。这天,梁海的母亲一边向她讲述聋儿的病史,一边用祈求的目光看着她说:“谁能救救我的孩子,他不能一辈子做哑巴。”泪眼中透出的无助和渴望,梁海那天真的眼神,他母亲那让人心碎的呼救,震撼了她的心灵,大大刺痛了她的心,她的眼泪夺眶而出。这天,不顾村干部的极力挽留,她毅然做出决定,辞去民办教师这份稳定工作,给梁海当起家庭教师。
让聋儿康复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对孙月光来说,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为了掌握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1993年11月,她来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参加专业培训,在了解、掌握了聋儿听力语音训练的基本方法后。她利用自家的房子当做教室办起了聋儿康复班,招收聋儿孩子做语言康复训练。
聋儿康复班办起来之后,孙月光不断刻苦钻研聋儿听力语言训练技巧,为了学会口舌操作中的一个卷舌音,她把筷子放在舌头中间,舌体两边尽量往里卷,一有空就站在镜子前面练习,经过无数次演练,她终于能灵活自如地给孩子们做示范了。在语言训练中,每—个音,每一个词,在正常孩子口中很容易就能说出来,而要让聋儿说出来,需要她教几十遍,几百遍,A点地定口形,摆舌位,正音调,练到孩子一看就懂为止,再引导他们去理解、运用。
有一次,孙月光教聋儿发“ma”音,可是不管她怎么教,聋儿就是发"ba”音。晚上在厨房里做饭,她嘴里不停地重复着"ma、ba”。吃饭的时候,她突然一拍桌子:“我知道了!”爱人被她吓了一跳,瞪着她说:“你着魔了吧。”她来不及解释,放下碗赶紧去翻资料,终于弄明白这两个音的区别了。第二天,当她把握住要领再教孩子时,只用了十几遍。孩子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两个音了。如今,只要孩子一开口,她就知道他哪个音不对,毛病出在哪儿,为什么会这样。1997年,在当地残联的支持下,她创办了回音聋儿康复乐园,正式开始了她的特教生涯。
在教学实践中,孙月光采用语音语位训练法、舌体操训练法、暗示教学法、全天候教学法、心理康复法、亲情感化法等教学手段,总结出能让聋儿开口说话的“回音聋儿康复法”,用她自己的话就是,亲情的力量决定着聋儿康复的成败,孩子更需要的是用心灵去沟通。她每天搂着聋哑孩子们一起练发音、做游戏,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密。每天孩子们一起床,她就让孩子们形容睁开第一眼看到的事物,比如会让孩子们说“天亮了吗”、“该起床了吧”,等等,最大限度让孩子们练习发声。以至于最后能流利地张嘴说话。
孙月光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的聋哑人开口说话,聋儿成了她生命中的全部。无论是工作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烦恼,她都用博爱的胸怀包容了一切。当地敖汉旗有一个叫李永乐的聋哑儿,刚送来时年仅3岁,离不开母亲的照料,孙月光忍痛把儿子交给婆婆照看。一天晚上,她先照顾几个感冒的孩子吃完药并安顿睡下,接着把孩子换下来的脏衣服洗完,没等她上床睡觉,李永乐又开始哭闹,好半天才被哄睡。就在孙月光刚睡下不久,也患感冒的儿子吐了一床,她又赶紧起来收拾。不少日子都像这天这样忙碌,时间长了,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紧张的生活。
从孙月光办班开始,感受到的最大压力是家人的不理解。因此,她办班的教室从家里的正房搬到了院子最里面的仓房。后来不得不搬离了家。直到现在,她先后辗转了十几个地方,还不曾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室,不知道明天又该带着这些孩子们到什么地方。但她始终没有要求家长们每年必须支付多少费用,家长们都是尽自己的能力支付孩子一部分康复费用。因为她知道一旦规定必须缴纳多少费用,如果家长们拿不出来,就很有可能把他们的孩子接走。这样就会耽误孩子最佳的康复期,这正是她最担心的。
当地元宝山区的邸春华是一个聋哑女孩,父母都是聋哑人,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她从8岁来到孙月光家,今年已经18岁了。孙月光没收过她一分钱,还免费提供食宿。为这些孩子,她欠下了不少外债,但最终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孤残儿用感恩的心回报她,令她激动不已。有时她生病了,孩子们簇拥在她的床头,把自己最爱吃的东西拿给她,一声声“妈妈”的叫声胜过良药,她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月光是月亮的女儿。孙月光,一名内蒙古赤峰市特教教师,如月光般坚韧,更如月色般宁静,用心、用爱,坚持了18年,让170名聋哑孩子告别无声世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月光妈妈”。成为“中国百名优秀母亲”。2011年1月16日,“CCTV2010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她作为其中10位三农人物获奖者上台领奖。
月光有情,世界有爱,这是孙月光用真爱真情演绎的一曲感人的现代《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