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女孩面对生父养父继父的恩仇

 
花季女孩面对生父养父继父的恩仇
2017-04-10 13:00:29 /故事大全

花季女孩面对生父养父继父的恩仇是最新的世间百态故事,极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希望大家喜欢。

她有3个父亲,生父、养父和继父。生父把她送人,养父无力抚养,继父刚刚要给她父爱和完整家庭,她自己却患上致命的尿毒症。常说苦难使人坚强,可听完这个女孩的身世,不知道需要怎样的坚强才能度过这样灭顶的苦难。原来那些催泪煽情的电视剧并不都是编导胡诌的故事;原来生活真的可以对一个无辜的人如此残酷;原来家庭并不只是人情的避风港而可能更是噬人的旋涡。

徐丽雯,本文的主人公,一个极度不幸而又异常幸运的女孩,透过她的离奇身世和遭遇,除了引起我们这些见惯各种人情世故的人一阵唏嘘和比唏嘘更长久的怅惘外,也同时可以一同来体味那份真情的伟大。……

“徐丽雯”是徐丽雯在江阴市人民医院接受血透时用的名字,在上海金山农业学校的学生证上她叫“唐贞”,而户口簿(上海松江的外婆家)上的名字又是“朱丽雯”,名字如此复杂,也对应着这个女孩曲折离奇的遭遇。“朱丽雯”对应她的生父朱全根,1991 年和她的生母徐春芳离婚后才两年,朱全根就把孩子送给了金山农民唐兴根,于是“朱丽雯”就改成了“唐贞”;这个名字也伴随着她度过了整个在上海的学习生涯。生母改嫁到江阴,丈夫叫赵根荣,虽然有一个前妻生的儿子,但善良的赵根荣一直支持妻子找回女儿,并一直给予其经济资助,无奈怕伤害养父母,孩子没有同意;2003年8 月底,面临辍学的孩子终于决定离开养父母,到江阴和生母、继父团聚,于是法律意义上的名字“朱丽雯”、理论上不存在但实际使用时间最长的名字“唐贞”,都失去了意义,而改成最具有亲情温暖关爱的名字“徐丽雯”。

这3 个名字也表明了3 个父亲在18 岁少女心中烙上的不同印记,也牵扯出一个你做梦也想不到,却又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生活艰苦的养父倾尽10 年的关爱抚育她成长

上海金山,朱泾镇万安村。徐丽雯从8 岁女孩长到18 岁少女这10 年间就在这里靠养父母长满老茧、皲皮满布的双手抚育成长。很难想象离已经非常城市化的金山区中心不过半小时车程、离同样热闹的朱泾镇不到10分钟车程的万安村,竟然是靠着汽车大光灯才勉强能看清路面的一片漆黑。不远处的繁华都市只能通过14寸的黑白电视机观望,而且还被过滤掉了色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指责徐丽雯的离家出走,更忍不住为她的决定庆幸:如果是在养父母家发的病,真不知道那两双粗糙大手如何扶持。村委书记说,其实现在像唐兴根这么困难的农村户,在上海已经是挺少的了。

唐兴根家是一幢2 层楼的瓦房看上去很破败的样子,外墙没有任何装饰,直直的水泥裸露着,一根电线拖着一个灯泡就成了唯一的“亮点”。门厅堆着农具、柴稷,其实这应该是个客堂,但唐兴根1995年借了钱造房子,到现在都没还清,因此连大门都一直没钱安上,客堂就变成了门厅。

夫妻俩是最典型的中国农民模样,寡言少语,从表情上根本没法看出内心的情感变化。他们靠着种两个蔬菜大棚过活,年收入不过2000元,维持温饱尚且有些难度,更别说其他的要求。电视机是十来年前买的,14 寸黑白,唯一看上去新一些的就是一部电话,两年前安上的,唐兴根说主要是为了女儿能与生母通上电话。女儿走后,电话铃已经寂寞了许久。

10年前小丽雯刚刚被领到他们家时的情形,夫妻俩差不多都淡漠了,还好他们保留着当年的一些字据。最重要的是一纸领养协议,上面写着:领养人万安村第十生产队唐兴根同意领养泖岗乡区塘村北黄长浜朱全根同志的女儿。女儿这边是由亲生父亲的姐夫也就是姑父代签的字,而唐兴根则写明了给女儿的奶奶600块“喜钱”。就这样,一直没有生育的唐兴根夫妇就算是有了个女儿。

如今说起10 年间彼此相处的细节,夫妻俩只是沉默。大概女儿的突然离去、突患重病让他们都还没能调整过心情。唐兴根沉默许久,突然冒出一句话,“我早就知道唐贞是会去找她生母的。她们打电话,我都是听见的,不过我不说。”农校读一年,光学费就要5500元,生活费还不计其内,事实上,如果没有唐贞生母这些年来的资助,唐兴根是连为女儿添置新衣的能力都没有的。

一个邻居描述了徐丽雯2003 年8 月29 日离家出走时的情形。那天唐兴根和妻子都不在家,徐丽雯也没带什么行李,和往常一样出门,碰到邻居就打了声招呼说是去同学家,就此便再也没有回来过。临走前,女儿留了一封信,但对于这封信唐兴根不愿提及或把它示人,或许信里的内容对他来说是太过刺激了。

原来女儿住的房间,家具很少,墙上贴的“小燕子”的海报,还透露着一点少女的气息。写字桌上字典、教材、练习本,还是女儿在时的模样。

 

唐兴根2003年9月底知道养女病了,去了一次江阴,到了那里才知道病是那么严重。他回忆起2003年4月份,养女在学校里病倒,呕吐、头昏,被学校送到医院后便回家养病。那时候只是当作胃病,简单吃了一些胃药,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尿毒症的早期症状,唐兴根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在生母那里养好病。“我没有钱,无法负担她巨额医药费,所以在那边(生母)她的生活会好一点,但是,如果我的肾符合条件,我愿意捐出一个给她。”

突患绝症,江阴继父倾家荡产也要救女儿

同样是农村,徐丽雯的生母继父所能给她的不只是一个小康之家,更是让她能看到明天美好之路的希望。但是,就在她刚刚拥有着一切的时候,生活再次给她和至爱她的亲人以无可承受的巨大打击:致命的尿毒症和40多万元的巨额医疗费。赵根荣——徐丽雯的继父,在深秋突如其来的寒风中显得非常憔悴,对一个愿意倾其所有救回并无血缘关系而且只共同生活了18 天的继女的父亲来说,他真的已经承受了太多。

赵根荣在江阴市华士镇上一家工厂做主管,还写了一手好书法,逢年过节四乡八里的门联十有八九出自他的手笔,10 多年前他捡到3万元现金立即交还失主的好人好事至今乡亲们还记得。

赵根荣说,8年前他陪着妻子去金山找到徐丽雯,看到这么漂亮乖巧的女孩却如此孤苦伶仃身世凄凉,就已经有把这个女孩接来的想法,自己有一个儿子,再来一个女儿,一双儿女,这家庭就更完整了。这些年来妻子给女儿的资助,其实都是他的支持,每年也都是他去金山接徐丽雯到江阴过寒暑假,他在心里早就把徐丽雯当成自己的女儿,但是徐丽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离开养父母,直到2003 年8 月29 日。因为面临辍学才让爱读书的徐丽雯做了这个决定。

可是,团圆的日子才18天,赵根荣一直记得这个与女儿年龄形成极大讽刺意义的数字。“9 月16 日,那天我正满心欢喜地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女儿突然晕倒,虽然来时脸色不太好,说是胃病,我已经买了不少胃药,可送到医院却查出得了这样的病。”主治医师介绍说:病人送到医院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尿毒症并发症,肌酐(体内毒素)达到1300 以上,而正常人不过是100 左右,再拖延一点点就毫无抢救希望了。病情稳定了,但是必须更换肾脏。目前肾源是否马上就有尚不去考虑,昂贵的费用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医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期抢救和血透10 万元,患肾10 万,手术后要终身服用抗排异药物,每年开销在4 万左右,如果徐丽雯能够存活8~10 年,那也至少需要40 多万。

妻子也就是徐丽雯的生母和女儿并不知道病情的严重情况,也不知医药费的昂贵和换肾的危险,因此所有的压力都是赵根荣一个人承受。军人出身的他几天时间就瘦掉了15斤,眼泪都快流干了。他唯一想的就是如何凑足近40万的巨额医疗费。“家里的近10万元存款一部分已经付了徐丽雯的抢救费,另一部分要维持患肾前的血透,我正在读高二的儿子也已经表了态,救姐姐要紧,如果考上大学他自己贷款读书。”

赵根荣感慨地说:“她虽然有3个父亲,却没有真正享受到父爱,我虽然是和她生活时间最短、关系最远的父亲,但我要尽我所能给她父爱,我决定了,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救她。”

生父无情,社会真情暖人心

徐丽雯曾说过,她恨她的生父,因为他抛弃了她,目前的处境有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生父造成的。徐丽雯的生母、养父、继父都曾经做过检查,他们的肾脏不能移植给徐丽雯。所以医生说,现在唯一的血亲肾源就是她的生父,如果生父的肾适合,那么不仅可以省一大笔费用,更关键的手术后排异反应可能性会减到最小,徐丽雯存活的机会就会大很多。但是继父赵根荣说朱全根和他通过电话,表示不愿意管女儿的事情,至于捐肾,谈也不用谈。这话任何听了都难免会心头一震。

生活对小丽雯是残酷的,但是又没有把她完全抛弃。在她面临有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时,全社会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花一般的年纪,总会有希望和温暖相伴。

 

2004年1月9日,是小丽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个饱尝了不幸和坎坷的女孩终于盼来了命运的转机。她被送到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进行治疗快1 个月了。等待她的,是一次特殊的肾移植手术。只有这个手术,才能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对于小丽雯来说,却充满了阳光。虽然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离开病床了,但心情却并不压抑。特护病房内安谧温暖,多天来不分昼夜地守护着她的沈护士长和另外几个护士陪在她身边。她们现在已经亲如一家人,最初对女孩身世的深深同情,让大家都发自内心地照顾着她、安抚着她。为了让手术时血液的状态好一点,医院特地在早上给小丽雯加做了一次血透,所以女孩的脸上泛着些许红晕,精神也不错。

“紧张吗?没关系的,放松一点。”一直陪着她的沈护士长安慰道。医院所有相关科室为小丽雯的手术做着紧张而有序的前期准备。这次手术确定由金山医院季耀东院长挂帅,曾成功做过40 多例肾移植手术的泌尿外科陈刚副主任主刀,博士生导师、外科研究室李主任督阵,另有2个副主任医师、一个主任医师和一个住院医师辅助,阵容可谓强大。

下午16点50分,肾源到位。手术小组立刻投入异常紧张的最后备战阶段。小丽雯轻轻地说:“我想爸爸。”赵根荣和女孩的生母徐春芳被允许进入了特护病房,这也是小丽雯进入特护病房后的3天里一家人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之前他们只能隔着玻璃窗打着只有他们自己才明白的手势或请护士递句话。徐春芳沉默少语,略显紧张,望着女儿略带削瘦的脸,目光温暖而又充满了怜爱。而赵根荣则与小丽雯有说有笑,“别怕,到时候爸爸妈妈都在外面。还有这么多好心的叔叔阿姨在帮助你、陪着你,你一定要挺过这一关,我们全家还有好多好日子要过呢。”赵根荣握着小丽雯的手说。面前的女儿望着父母,缓慢而坚定地点着头。赵根荣离开时,特地又跑到窗口用力地朝女儿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手术,而是一次凝聚了许多颗炽热爱心的“真情行动”。让我们将时间画面拉回到去年。2003年10月许多人通过媒体报道知道了小丽雯的遭遇,都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在沪打工的安徽籍姑娘王琴,非常同情小丽雯的遭遇,捐出200元人民币聊表心意。最让人感动的是下岗女工张月,她一家三口都下岗了,自己本身生活也很困难,却特意向亲友借了300元钱,“虽然我家比较困难,但小丽雯比我们更需要这笔钱!”张月说。

2003年10月23日,医院打来电话,表示愿意为小丽雯进行肾移植手术,并减免大部分费用。

小丽雯的遭遇引起了江阴和上海两地人民的关注,数十家媒体给予了广泛重视,为小丽雯在全市发动了一次爱心捐赠,募集了近10 万元善款。江阴市市委书记王伟成得知此事后表示:“小丽雯既是上海的女儿,也是江阴的女儿,上海人民在救她,江阴人民更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她的生命。”

短短数月间,一份份爱心的捐款带着暖人的温度,从上海、从江阴、从四面八方把生命的希望向她传递。小丽雯生活中层层叠叠的阴霾被渐渐驱散,她的生活又迎来了希望。

手术室外等候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或坐着或站着,没有一个人说话。突然徐春芳忍不住掩面哭了起来,原本站在手术室门口的赵根荣忙回到妻子身边扶着她的肩头轻声安慰着。而随着墙上时钟指针的移动,赵根荣似乎也渐渐开始不安起来,蹲在地上望着手术室,一根接着一根闷头抽起了烟。终于,夫妻俩一同走到手术室门口从门缝朝里张望着,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样并不可能真正看见什么,但似乎又只有这样才能尽量离女儿近些,再近些。当时钟敲过午夜,手术室内似乎有了一些动静,众人的神经也骤然紧张起来。凌晨零点12分,手术室大门打开了,小丽雯被护士推出,她的眼睛已经睁开,但神志似乎尚未完全清醒。医生高兴地宣布:手术非常成功!没有大声欢呼,没有喜极而泣,但赵根荣夫妻俩的双手却颤抖个不停,嘴里不知言语着什么,拉着医生的手久久也没有松开。

2004 年2 月初,小丽雯出院了,她希望转告所有帮助她、爱护她的好心人,她会把握来之不易的幸福之果,加倍认真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充满爱心的人,并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小丽雯在术后一个多月中并没有出现感染、出血及并发症等排斥情况,各项生理指标均十分正常,今后只要定期检查,按时服药,完全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只要继续恢复下去,她有望在2004 年9 月份重返课堂。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