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弹琴 英国夫妻演绎16年人象生死情

 
对象弹琴 英国夫妻演绎16年人象生死情
2017-04-10 12:52:22 /故事大全

世间百态故事,网罗古今奇闻篇、社会轶事篇、街头趣事,对象弹琴,英国夫妻演绎16年人象生死情就是一篇经典的世间百态故事,希望你可以在世间百态故事中寻找乐趣

2011年底,在泰国曼谷北部山区举办了一场独特的钢琴演奏会,地点不是富丽堂皇的高贵演奏厅,而是一片茂密草丛;演奏者不是世界级钢琴大师,而是一名普通的英国历史老师;而听众则更为特别,是一群体型庞大、步履蹒跚的盲象……   虎口脱险,结缘盲象   保罗·巴顿于1957年出生在英国伦敦,30岁便成为英国伦敦大学著名的历史学教授。1995年夏天,保罗与妻子劳拉结婚,两人商量决定到泰国旅游度过美好的蜜月时光。   结束了普吉岛的浪漫之旅后,劳拉提议到曼谷北部的热带丛林中体验探险活动,两人一拍即合,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向热带丛林出发。当天夜里,熟睡中的保罗忽然被被一阵沉闷的吼叫声吵醒。原来,不足百米处有一只孟加拉虎正逐渐靠近。   在向导的引领下,三人悄声来到一棵老榕树后躲避,大气都不敢喘。忽然,靠在榕树上的劳拉“啊”地一声尖叫起来,一条手指粗细的蛇正慢慢从树枝往劳拉的胳膊上游走。劳拉赶紧用力甩掉胳膊上的蛇,但是尖叫声已经暴露了三人的位置,老虎迅速向榕树的方向蹿来。就在保罗以为要命丧虎口的时候,几声沉闷怒吼声划破夜空,几乎同时,在后面紧追的老虎突然停止追赶,并立即转身狂奔消失在密林中。   这时保罗发现,前面树丛中有三头大象正缓缓走出来,刚才的声音正是由这三只庞然大物发出。保罗如同发现了救星一般向大象奔去,而远处的向导看到后则大声阻止保罗,但为时已晚,保罗刚要伸手抚摸救命恩人,就被大象毫无征兆地一脚掀翻,抛到3米外的草丛中。   摔在地上的保罗有点摸不着头脑,这时向导跑过来将保罗扶起,并躲到附近的树丛中隐藏起来。经向导介绍得知,原来,三人在奔跑过程中不知不觉闯入了盲象的领地。在泰国,很多大象因惹怒主人,眼睛被刺瞎后遗弃在树林,任其自生自灭。它们行动起来毫无方向感,性格变得极其暴躁,对人类非常仇视。刚才之所以能帮助三人虎口脱险完全是出于偶然。如果惹怒了他们,可能会被活活践踏致死!保罗感到心有余悸,同时又有些心酸。为了防止再次遭遇老虎等野兽袭击,三人躲在盲象群附近的树林里一直待到天亮才返回曼谷。   回到曼谷,保罗开始留心街头大象的生存状况。泰国最为有名的游乐活动之一就是骑大象,向导家里有一只40岁、名叫波姆的母象,和一只小麦克斯的3岁小公象。这都属于向导的私人财产,他将它们转租给专业的象夫收取租金,很少过问波姆与小麦克斯的生活环境是否到达标准。   当保罗试图去骑到小麦克斯身上时,怕生的麦克斯条件反射般地躲避,暴躁的象夫拿起带有金属尖钩的驱象刺棒捅向小麦克斯的敏感部位。小象痛苦地叫起来,整个身子蜷作一团不住发抖,在保罗好不容易的劝说下象夫才住手。保罗发现,在小麦克斯的额头和耳朵等处还有很多新鲜疤痕,显然都是象夫的残酷虐待所致。   经过连续多天的留心观察,保罗发现在泰国存在着极其残忍的大象驯养传统。一只小象在哺乳期就被从母象身边强行带走,然后被锁在狭窄的笼子里承受被刀刺、烙铁烫及带钉子的竹尖戳、石头砸等考验,其间还不能进食、饮水和休息。6天后,僧人认为小象的灵魂已经不存在,可以被驯养,此后,小象便被永远与母象分离。为了便于控制,有些象夫甚至会刺瞎大象双眼,然后令其到大街上兜售特产或卖艺。由于大象体形庞大,食量惊人,等到大象长大后没有利用价值了,便会被残忍地抛弃,任其在茫茫丛林中自生自灭。   这就是大多数泰国大象的命运,这让心地善良的保罗很难接受,他决定留在泰国照顾盲象成立盲象避难所。当保罗将这一想法告诉妻子劳拉时,立即遭到劳拉的强烈反对,甚至对丈夫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保罗心意已决,并未因为妻子的反对而改变决定。看到丈夫如此顽固,劳拉气愤地独自飞回英国。   放弃财富,与象为伴   在向导的协助下,保罗用多年的积蓄在曼谷北部的堪差纳布山区购买了一块地,搭建起简易的木质房屋,并从政府手里租赁了大片森林建设“盲象避难所”。   一天下午,保罗到附近伐木场采购木材,碰巧看到一只大象因为撞倒木材而被象夫用皮鞭毒打。从工人口中得知,这只母象名叫乔基雅,前不久因在陡峭的斜坡上拖拉沉重的木材而流产。流产后的乔基雅开始罢工,象夫便用弹弓打它,由于射偏而被打瞎了左眼。左眼失明的乔基雅变得更加恐惧和暴躁,在象夫靠近时将鼻子一甩,打折了象夫的手臂。为了报复,象夫又用弹弓打瞎了乔基雅的右眼,并给她带上镣铐继续工作,乔基雅开始在一片黑暗中搬运刚刚砍下来的柚木。听了乔基雅的故事后,保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保罗当即掏出钱,将乔基雅购买了下来,并带回刚刚搭建的“盲象避难所”。   起初,乔基雅并不领情,不但不吃保罗给她送来的食物,甚至还会连人带食物一起掀翻在地。保罗并不灰心,为了让乔基雅身上的疤痕早日恢复,他冒着被踢翻的危险给她上药。久而久之,乔基雅对他不再那么敌视,并逐渐变得友好起来。   两个月过去了,乔基雅身上的伤都已恢复,与保罗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偶尔还会与保罗开玩笑。保罗做饭的时候,乔基雅会伸出它大大的鼻子,像条肥嘟嘟的蟒蛇般在地板上扭动,直到保罗给它一些蔬果才停下来。通过乔基雅的事情,保罗变得越来越有信心,并开始到周围的集市和伐木场寻找新的盲象。更令保罗高兴的是,在向导的帮助下,他们在曾经遇险的丛林里找到了三位“救命恩象”,虽然一时带不回盲象避难所,但保罗经常给它们拿来新鲜的水果和树叶,希望能一点点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不到半年,在保罗的“盲象避难所”就聚集了十多只盲象,形成了一个盲象的生活乐园。在这里,大象们不用像在其它地方那样被日夜戴上脚链;也不用像马戏团小丑一样表演各种小把戏;甚至不会有任何人骑在它们身上。大象们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随时随地在沙地上打个小滚,去河边喝水,与其它大象一起嬉戏,一片其乐融融。   保罗不断地将自己与盲象的精彩生活及合照发给远在伦敦的妻子劳拉,终于,劳拉也逐渐理解丈夫的行为,辞职来到保罗身边共同照顾盲象。有妻子陪在身边,保罗的生活更加变得多姿多彩。两人常会带着一两只大象到河边散步,或者到周边集市买卖物品。闲暇时候,两人甚至会伴着录音机里轻柔的音乐跳舞,生活得很是惬意。   一天上午,早饭后的保罗照例打开收音机,收音机中播放的是世界各地名曲的节选。大约半小时之后,保罗意外地发现在住处周围聚集了五六只大象,它们在距离木屋十多米远的地方安静地待着,象鼻在彼此的身上蹭来蹭去,情景非常温馨。这一发现让保罗吃惊不小,经过分析,两人认为这是音乐对大象产生的奇妙功效。为了验证这一推论,在随后的几天里,保罗每天都会准时播放这一音乐节目,象群也几乎每天都按时来欣赏音乐。经过连续数日的观察研究,保罗夫妇发现大象对于钢琴曲情有独钟,每当播放钢琴曲时,赶来听音乐的大象往往比平时更多,甚至连脾气最暴躁的盲象也会安静下来,静静地欣赏音乐。   发现这一现象之后,保罗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爱好——弹钢琴,这一持续多年的爱好当年因照顾盲象而被迫停止。如今,盲象们如此喜欢钢琴曲,为何不买架钢琴放到山上呢,既有助于增进与大象的感情交流,还可以让自己得偿所愿,岂不美哉。   对象弹琴,情深肺腑   说做就做,保罗下山到曼谷花大价钱购买了一架钢琴。为了让大象形成固定的习惯,保罗选择在每周一的下午为盲象们弹奏钢琴,盲象们很快发现了这一规律,每次时间不到,便都已聚集在周围安静等候。保罗一直为盲象弹奏了三年多的钢琴,但2011年夏天却没能持续。原来,多日的暴雨袭击了泰国,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居住在曼谷北部山区的保罗同样未能幸免。   8月末的一个夜晚,台风“纳莎”登陆泰国,雷雨交加,狂风大作。下半夜,正在熟睡的保罗夫妻,忽然听到房门“砰”地一声被风吹开,紧接着感觉到整个木头房屋都在狂风中摇摆不定。还没等两人跑出屋子,房子便整个便坍塌下来,两人被死死地压在下面。   保罗试图从废墟中爬出,但腿被歪倒的房梁压住,动弹不得,只好大声呼救。然而,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声音很快便被雨声淹没。就在保罗感觉绝望的时候,远远看到乔基雅带着几只大象向保罗走来。由于与象群长期生活,保罗已经懂得如何与盲象交流。在保罗的指挥下,乔基雅和另外几只大象合力将房梁搬开,保罗和妻子成功地从废墟中爬出。这时,两人透过雨幕发现,越来越多的大象正缓缓地向这边走来。看到眼前的景象,保罗与妻子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两人都流下感动的泪水。   几天后,保罗夫妻开始张罗着重新建房子,这一次,大象们也加入了进来,主动帮助保罗夫妇搬运木材。有时候,干活累了的大象还会跟保罗开玩笑,突然用鼻子把保罗卷起来,然后轻轻地放在草地上。这时候,保罗就会走到钢琴旁,为这群可爱的盲象弹奏一曲动听的钢琴曲。   随着时间推移,需要照顾的盲象越来越多,保罗逐渐感觉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过反复筹划,保罗决定为这群盲象举办一次“大象音乐节”,以此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为保护大象筹集善款。   2011年11月21日这天,经过保罗精心筹备的“大象音乐会”顺利举行。在这一空前绝后的音乐会上,保罗静静地弹奏着贝多芬的奏鸣曲,面前空旷的草地上,则是“盲象避难所”的三十多只盲象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所有在场者,心灵深处都受到了莫大的震撼,甚至有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很快,保罗夫妻为盲象开奏演唱会的新闻和视频传遍了整个世界,保罗夫妻16年无私保护盲象的故事更是感动了每一个人。这场演奏会,让人和盲象彼此之间通过音乐,通过爱实现了一次跨越物种的交流。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