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有个小姑娘啊,她现在才两岁多一点吧。 正在一个小镇上读幼儿园呢。
真的,就两岁,因为父母做生意太忙了,就觉得幼儿园比较方便,白天出门就把她送到幼儿园,晚上再接回家就行。
她还记得那个时候家里只有一辆摩托车一辆电瓶车,爸爸骑摩托车,妈妈骑电瓶车。
她最爱妈妈来接她了,因为妈妈可以让她站在电瓶车前面,让风吹得很舒服。
白天她在幼儿园里和小伙伴儿们玩,晚上回家了,妈妈就教她画画写字,有时候忙着呢,就把她丢书房里。妈妈说,人不能无知。
书房有一墙的幼儿识图识字,她就自己看,全看会了就让妈妈换,换着换着不知道怎么就给换成报纸了。
她当时哪里知道什么是报纸呀,就觉得挺有意思的,密密麻麻的一排排小蚂蚁,有的她认识有的她不认识,她有了新的爱好也不跟着妈妈了,就自个儿在书房拿铅笔把报纸上会的全都圈出来,大声地一个一个念,妈妈偶尔会进房间纠正一下她发音,找几个她没圈出来比较简单的字教教她,再过了一段时间,她也能流畅地读完好几张报纸了。
虽然完全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
然后小姑娘搬家了,新房子妈妈全部贴上了墙纸,不能再贴报纸了。
于是妈妈买给了她人生的第一本书,对,就是《字典》。
是不是《新华字典》她倒是不记得了,她只记得是挺厚一本。
这时候她还在读幼儿园呢,她幼儿园读了好久阿,在小镇上读了两年,在城里还读了两年。
不过这个时候她就发现城里的小孩子和小镇的小孩子不太一样。
在小镇上小孩子每天都穿得很简单,有些还脏兮兮的,在地上滚阿摔阿的,经常脸上都挂着鼻涕,有时候她想借手帕给关系好的小伙伴擦擦鼻涕,小伙伴都不要,而城里的孩子大多揣着卫生纸的。
妈妈在她去城里读幼儿园了之后也是,收起了绣着粉色兰花的手帕,每天早上就给她揣一包卫生纸在小书包,就是那种长方形的香味蛮重印了一朵黄色的花那种。
在幼儿园,小同学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女孩子扎各种漂亮的头发,穿鲜艳好看的衣服。
她还记得那个时候有个穿整套西装的小男孩呢。
在她读幼儿园的时候,父亲的生意稍微做大了一些,有时需要去比较远的地方,妈妈很心疼爸爸骑摩托到处跑。
家里讨论之后,卖掉了一套房子,买了家里的第一辆车。
然后每天接小姑娘的两个轮子就变成了四个轮子。
不过就因为家里第一辆车就是城市越野型的,直到长大,小姑娘坐出租车还是有是蹲着的感觉。
那段时间爸爸很忙,妈妈倒是闲了些。
妈妈早上就在家给小姑娘准备好水果,泡好饮料,装在小姑娘的书包。
中午把小姑娘接回家,吃过饭就让小姑娘自己在床上看电视,困了就睡就是了。
小姑娘小时候真的觉得电视超级酷。 跟着新闻联播念念念,也跟着音乐节目呀呀呀,她大些了印象最深的是《同一首歌》,小时候一直觉得蔡国庆一定是家里的亲戚。
也是在那个时候,妈妈第一次要她去学乐器。
她六岁吧,妈妈带她去找了钢琴老师,妈妈觉得女孩子会弹钢琴挺有气质的。
谁知道那个老师看了看这姑娘的手就说,她不是能学成大师的那种,学会了就自己弹弹就行。
当时课挺贵的,具体多少她妈妈都忘了,不过记得是一个小时算钱,一节课两小时。
学了几个月,她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妈妈马上就不要她去了,后来妈妈一直说,还有几节课钱都交了她没上呢。
她问妈妈,那为什么就那么干脆不要她去了?
她妈妈说,你不喜欢啊,妈妈花钱给你找罪受?
妈妈后来一直支持着她喜欢的,想学吉他了就学,喜欢看小说就买,当时喜欢看时尚杂志,二十块一本家里订了两本三年,她喜欢上做手工,就买了三箱子的材料给她。
说起来妈妈在她幼儿园最后一年基本都在家里。
幼儿园最后一年,应该是学前班吧,开始学英语字母。
她不明白为什么a就变成了A,完全不一样,就几个英语字母带给了她挺多烦恼的。 对了,她父亲是福建人,在家打电话就说闽南话,她当时甚至觉得每个人说话都不一样。
不过妈妈从小就告诉她,必须得说普通话,以至于她地道的闽南语只会简单几句,类似于a dia(阿爹)这样。
不过读了小学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上小学就学英语,小姑娘妈妈直接把小姑娘丢去英语辅导班了。
去年小姑娘考四级的时候告诉妈妈,妈妈说我当时跟着辅导班考了两次二级,第二次才考过,其实小姑娘都没多大印象了。
不过还记得小时候还是可以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的。
而且当时小姑娘妈妈好忙的,又很累。当老板还当调酒师。偶尔晚上回来了会陪小姑娘睡,在床上就说好多简单的句子,让小姑娘翻译成英语,一直到小姑娘睡着才算。
这样小姑娘就读了小学了吧,小学是当时叔叔们推荐的,说是最好的。
其实除了人很多,小姑娘并没有感觉到有哪里最好。 或者是校门口的各种商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