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藏冰术”

 
古人的“藏冰术”
2015-06-29 16:33:28 /故事大全

盛夏享用冷饮,都以为是现代人才拥有的福分,其实,古人利用他们非凡的智慧,早就会将冰块储存到夏天去享用了。

最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部门,对千阳县战国时期的尚家岭遗址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发现存在大范围的夯土和陶质井圈,古籍记载叫做“凌阴”,是古人用来存放食物和藏冰的,类似现代的“冰箱”。

中国人藏冰用冰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夏朝历书《夏小正》说,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把藏冰当做珍贵的礼物,赏赐给士大夫。《左传》里讲,楚国有个叫子冯的士大夫,被楚王封为令伊,他非常不满。为了拒绝楚王要他当令伊的命令,就穿着棉袄盖上棉被躺在床上装病。按道理,大暑时节,盖上棉被穿着棉袄,不弄假病成真病,也得满身臭汗在人前露馅。但子冯没有,因为,他事先在床下垫大冰块来降温。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人具备了藏冰技术。从周朝开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称为“凌人”,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的事务。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除尚家岭遗址外,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要说藏冰的规模,那得数清代,《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的体积。这令人惊叹!

古代藏冰、取冰和颁冰的过程,都显得很神圣。

藏冰时,要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祭拜司寒。司寒就是水神,民间传说他所用的东西都是黑色的。取冰时,要在冰室内设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桃”、“逃”谐音,寓意逢凶化吉;“棘”有刺,是古人避邪之物。颁冰仪式上,朝廷按照官员级别,把不同分量的冰分给王族、臣僚,分到冰的人都把这当做一种荣耀。

这一套仪式在西周形成以后,历代多有沿袭效仿。白居易在《谢冰状》中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

古人藏冰,主要目的就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宫廷夏季设宴时用冰,在周朝已经是常事。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天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都要饮冰酒。唐代,杨国忠得势的时候,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用大块的冰雕成山,围于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都还要穿薄棉衣,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

隋唐之后,市场上开始有冷饮售卖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据说,元代忽必烈的宫殿里还出现了类似冰激凌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