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访谈:如何玩转一个领域社群运营?

 
秦刚访谈:如何玩转一个领域社群运营?
2016-09-24 05:06:43 /故事大全

余奕宏,去年六月份,我曾经访问过他一次,当时他正在做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

上次我们探讨过社群部落文化,他非常看好这一块的前景,也花了很多的精力陪伴粉丝一起成长,但是当他发现,粉丝来自各行各业,自己不可能以杆子把粉丝的问题全解决的时候,他决定把自己解放出来,只做一个他绝对擅长的领域,如今也玩得风生水起。

所以这次访谈选定行者奕宏,就是探讨他这一年走过的历程,看看他如何及时抽身另起炉灶,在美食领域的新玩法。

行者奕宏,以前是一个传统广告人,15年前从中石化的一个外资企业辞职.

因为喜欢广告,做了国内最早的分众媒体.也是最早的娱乐栏目推广人。

两年多前从现在的雅智传播机构媒介总监转型,因为看到传统媒体式微,就开始研究社交网络,深信社交网络是未来。

秦刚:你现在经营的是什么类型的自媒体社群?

余奕宏:我现在经营的是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今年3月1日成立,目前聚集北,上,广,深,成,渝,宁等几十位互联网餐饮创业精英。

我为什么看好餐饮这一块?

因为现在的任何行业都已经进入到高手对决阶段,随性开店,随便赚钱的好时代一去不返。

另外,在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先有粉丝,再有产品和店铺才是开店的正确思维,时髦点讲,就是C2B,我们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也是根据这个法则创立的。

我强调的都是先营销粉丝,再经营产品和店铺。

秦刚:餐饮O2O之道,你有什么见解?

余奕宏:我认为O2O,只是阶段性的提法,既不是线上到线下引流,也不是线下到线上传播,应该是线上线下融合,所以称之为O&O才对,也就是线上线下融合。

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已经越来越难区分。

我的看法,任何行业,包括餐饮,忘掉消费者,忘掉产品本质,都会受到惩罚。

解救餐饮业的不是互联网思维,也不是互联网营销,而是用互联网的公开透明机制,倒逼那些忘掉本质的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用互联网平台工具提升效率,用社交网络放大口碑。

如果狭义地去理解餐饮O2O,我的观点是餐饮企业必须透过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去创造极致体验,来服务消费者,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人群,经营差价到经营数据的转换。

秦刚:今天看到的很多企业不过是利用互联网炒作、互联网营销,亦或者只是跟互联网平台有些合作,就认为自己是互联网+了。具体到餐饮业,我们如何用互联网来改造这个传统行业呢?

余奕宏:我认为要分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品牌、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会员、粉丝与社群、互联网平台等系统工程来改造。

首先,什么是餐饮业的互联网思维?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人群的思维转变。

别小看我们把思维从产品端转移到人群端,思维改变一下,你的餐饮生意的商业模式都会发生巨大改变。

这也是很多传统餐饮老板看不上的黄太吉、人人湘、伏牛堂、新西少等餐饮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却大受资本青睐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聚焦一个目标人群。例如黄太吉就是为都市潮人、95后而生,聚焦此类人群,解决他们早(黄太吉)、中(牛炖)、晚(大黄疯)的就餐问题。

因此,如果你的餐厅没有准确的定位、清晰的目标消费人群,又不懂得如何经营人群,你的生意将变得非常困难。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笑,说这就是你的狗屁互联网思维啊,这个谁不会啊。是的,很多人只是知道或者听过这个,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

第二,什么是互联网品牌呢?

我的定义是:

1、有温度、有情感、有人性关怀、走心的品牌。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有网感的品牌。

2、品牌的建立和传播主要依靠互联网、靠互联网口碑传播,而不是靠大众传播,靠线下店传播。

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懂得把企业所有的产品都做成内容,让消费者和意见领袖、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争相报道、免费报道。

这一点,不可否认,京城的互联网餐饮品牌的创始人都深谙此道。很多人都说他们善于忽悠,但高水平的忽悠就是制造话题、制造内容。

黄太吉的“土豪金”煎饼、比“bigger更bigger”,绝非一般的餐饮企业能创造的内容。这样建立的品牌就充满了互联网基因、粉丝基因。

我有个观点:在社交网络上,做品牌就是做粉丝、做粉丝就是做品牌。

第三,什么是互联网化的产品与服务?

1、单品突破、精品致胜:

传统餐饮业,小到一个面馆,大到一个大酒楼,菜单之丰富、品种之繁杂,往往令人眼花缭乱。

近年来发现,越是简单的、越是可以复制的。我们来看第一波的互联网餐饮品牌,黄太吉主打煎饼、伏牛堂主打常德米粉、西少爷主打肉夹馍,无一不是单品突破、精品致胜。

再看看这几年闷声大发财的黄记煌焖锅,品类也是少之又少。只有精品化,才可以标准化。

2、产品有美感(颜值高)、服务有惊喜(可拍照)氛围有共鸣(可分享):

今天的年轻消费者到餐厅,不是用嘴吃,而是先用手机看。(餐前拍照被戏称为饭前杀毒)。

如果你有服务生,他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端个盘子。要么服务生颜值高、要么会跳舞善互动,看看57度湘、水货的服务生,要知道他们可都是朋友圈晒图的热点、微信公众号里的热门案例、热门话题。

3、氛围有共鸣:

今天的餐饮业有一个死穴,就是过度装潢。而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环境,是回归人性、回归以消费者为核心,创造一个可以让他觉得适合某个社交场景的氛围或者场景。

餐饮的本质是社交。我们要思考她(他)是和谁来吃,怎么吃,为什么吃。今天吃饱只需要一个外卖,而更多时候,就餐是一种线下社交行为。所以,老板们,你们要思考打算提供给目标消费者一个什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场,让她们沉浸其中、并乐于分享。

第四,什么是互联网会员、粉丝与社群?

简单讲,就是会员数字化。很多餐厅今天居然还在使用实体会员卡,与会员之间的连接居然是手机号码,会员既无法自助查询积分、账户余额、也无法与商家进行离店后的互动。在这样一个全面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的时代,我不得不说这样的企业真的很危险。

我们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的一位会员,在一个SHOPPINGMALL内有四家不同品牌的餐饮店,如今他把会员数字化、社交化放在第一战略。在会员招募上,只使用微信会员系统,完全放弃纸质会员卡,仅仅依靠在店内给到店客人提供微信会员价、扫微信会员赠饮品几个策略,短短几个月就集聚了8万名会员。

而透过在微信公众号里举办各种试吃、会员限时限价限量的活动,大大提高了会员活跃度。

下一步,他还听取了我的建议,将自己打造成吃货们的朋友和意见领袖,与粉丝面对面地互动。

相信,这一系列的布局,会让他拥有高质量、高活跃度、高粘度的粉丝用户,我跟他说,你从此再也不担心MALL涨你的房租,而你只要是围绕这群粉丝,想开什么店、就开什么店。

这就是未来每个企业都要懂得经营粉丝和社群,这才是你抵御房东无节操涨房租,还有防止被互联网餐饮平台空心化的最佳手段。

第五、互联网平台:

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淘点点、百度外卖等等,这些互联网餐饮平台,今天用各种补贴、各种促销来吸引你与他们合作,本质不是为了帮助你,而是要成为新一代餐饮消费人群的首选入口。最终他们就会和淘宝、京东一样成为线上的SHOPPINGMALL,涨房租是必然的事。

所以餐饮企业在与其打交道时,必须懂得借用他们的力量和流量,而不依赖,否则下场会很惨。

在现阶段这些平台还在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因此,在他们可以提供低价高质流量时,紧紧把握机会,懂得分析各家平台优势,为我所用。

就像十年前的淘宝,你若抓住那时流量价格极低的机会,再懂得后期维护好自己的用户和粉丝,今天也能做成一个亿级甚至十亿级的品牌。

所以,一方面是我们既不要谈平台色变,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唯平台是尊。

秦刚:请你继续深入细谈谈,如今的餐饮业里,如何利用互联网快速堆起一个品牌?

余奕宏:这年头有了社交网络,一切都好办很多。我们认知到小米、罗辑思维、雕爷牛腩、黄太吉、桔子水晶酒店,还有更多的局部地区品牌,都是仅仅依靠社交网络就火了,有的还火得不像样。可以说,他们透过社交网络快速建立了品牌。

社交网络的本质是口碑驱动,请问你把客户吸引来,然后弄个所谓的话术忽悠他,这个算是营销吗?今天分享企业该如何运用社交网络快速建立品牌:

一、先讲品牌该如何选择社交平台?

原则是,粉丝在哪里,品牌就该在哪里。比方说,餐饮行业的人,微博上有很多,而且更容易找到。大家想想你的行业目标人群在微博上多吗?

并且微博有标签,而且微博会顺着轨迹给你推荐同样标签的人。微博跟粉丝的互动性比微信公众号强。很多品牌就是微博火追微博,微信火搞微信,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一个完整的规划,最终一定是一地鸡毛。

二、是确立品牌的身份与调性。

恐怕你们从没听过调性,就是逼格。怎么展现个性?

有的人说,发现骂人的比较容易个性突出,温和的比较难。其实不是温和的难,而是你想讨好所有人,最后就得罪所有人。品牌在社交网络上,就像一个人在社会,越没有个性,越没有棱角,就越没人喜欢。

社交网络,社交是灵魂。怎么打造个性呢?有血有肉有情怀!

找到行业粉丝所在地,了解他们的想法,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跟他们交朋友,然后以朋友的方式打成一片让他们认同品牌并口碑相传。这一点其实微信就很难做到,微信群可以。

三、社交与互动

社交就是互动,互动就是调情,调动情绪!

比如有一个案例,他的社交策略就是:和粉丝线上做游戏、线下做活动。和粉丝玩成一团很重要,就是在树立口碑。

我们用所有员工的个人号朋友圈去影响客户,公司制作能给到客户价值的内容通过所有员工扩散。

员工是客户最信任的一环,让他们去直接影响客户对成交的效果最好。客户都在员工手上,公司在帮他们维护客户,公司给的有质量的非营销的内容他们都主动分享。

再把一些活跃老客邀请进公司的天使群。让他们帮助我们主动传播。每次请他们做活动,这些客户都很乐意分享。这样逐渐和客户行成强联系,客户想到想买某类产品的时候,自然就想到这个品牌了。

现在有的公司还在找客户很喜欢的资深员工包装成小明星,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与达人。

先社交,再营销,用消费者口碑驱动品牌,这样客户粘性更大,关键就是要让客户觉得我们做的是有价值的。

吸粉有时候并没有太多效果,通过信任扩散传播效果更好!社交网络的运营是找到和培养品牌的传教士,宣传员。

不是靠品牌去卖,而是靠顾客,靠粉丝去卖。

秦刚:社群运作中,你见过一些成功案例吗?可以给读者分享一下吗?

余奕宏:我就讲三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以前曾有一次被江苏电信网厅邀请参加他们的一个周年庆活动,奕宏作为当地的自媒体人被邀请。

这个周年庆与众不同的是没有领导讲话,也没有假大空的感谢,只有大家自我介绍和一起玩。首先是来自江苏各地的自媒体人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业务和从业心得。

而江苏电信网厅的老大基本只有听的份,席间他只是静静地听大家对各家运营商的吐槽,当然也包括电信的。

我在电信刚接手联通133时代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吐槽,那个时代的电信给人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事业单位样子。

因为都是自媒体人,所以绝大多数是移动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于是难免吐槽运营商信号问题和流量不能每月累积的痛点。

再后来就是参加各种庆典活动了,网厅的老大也是蛮拼的,一个劲地卖萌,和粉丝们打成一片。那天总之很快乐,很惊叹江苏电信这样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过了一周,奕宏突然被拉进一个群,原来是江苏电信网厅开通的一个天使客户群。

陈总居然真的听取我们的意见开创了一个新产品,ifree卡。这个卡最大特点就是流量不清零,每月可累积。

小伙伴们都被惊呆了,这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电信吗?还是那个被移动嘲笑的电信局吗?记得之前媒体上不是报道,流量累积从技术上难以突破吗?看来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啊。而谁先真的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一切没有不可能。

接下来的一周里,电信的小伙伴和粉丝们密切沟通,如何帮助粉丝用的更爽,更方便,更省钱。粉丝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于是我见证了历史上第一款由消费者与电信运营商合谋的产品。这不就是小米黎万强所说的参与感吗?

看看,小伙伴们设计的广告稿,真的是醉了!

第二个案例,是南京的一个商业项目:淘淘巷,在2007年时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O2O商业。

当时由西祠胡同上的版主“败家妹妹”为首的一批线上特色店聚集在淘淘巷,于是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线上社交、线下体验、成交的的商业模式。(那时还有个时髦的名词叫“分赃”)。

这个项目的诞生充满了互联网基因,可是那时还完全没有O2O概念,再后来由于生意无比火爆,客流如织,商城的运营方也忽略了这种互联网基因,当大量的消费者涌入,等着进淘淘巷的商户至少排队8个月以上,你可以想象商城与商户之间会是神马样的关系。

到了2014年,由于淘宝电商的冲击,消费者购物习惯改变,同业态的过度竞争,淘淘巷运营团队也开始积极面对变革与挑战,从硬件环境、商业业态都做了调整。更重要的是聘请外脑进行了全员的思维转变、组织的重组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过去,淘淘巷策划的商业活动绝大多数以引流、促销为主,策划部绞尽脑汁,企业贴钱贴人,消费者为了奖品、促销也会参与,但收效甚微,商户只是被动配合,策划部毫无成就感可言。

而经过系统的培训,思维的转变。今天的企划团队在活动策划时,就以商户为中心,把他们拉进来一起玩。运用微信和微博公众号讲述商户的故事,发起的“美食天团”“创业天后”评选活动,并免费运用场内场外广告帮助商户建立品牌,引起了商户粉丝、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策划部从活动策划中心转变为内容制造中心,娱乐活动中心;与商户之间的关系由上下级管理关系、租赁关系转变为核心用户、服务协作关系,让商户真正参与到淘淘巷的活动中来。

在最近的“你最喜欢的淘淘巷店铺”评选活动中,商家拉票,粉丝参与,短短一周就获得4000多投票,这与企业以往单独策划活动的参与度完全天壤之别。

而淘淘巷随即建立了魔创学院,聘请各个领域的行家来给积极商户进行培训,更邀请优秀商户进行经验分享,如今他们运用线上社群,线下课堂和商户打成一片,再也不像曾经的运营部门说的:我觉得管理商铺好为难,充满无力感,除了罚款和收租子,我好像什么都没干。

社群,是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时代最时髦的名词。

今天一个人如果没有进几个微信群,或者自己没有建个社群,那简直就没有活在这个时代。奕宏自己也有一个收费的群,还有一个纯粹基于兴趣的群。坦白说,经营一个社群非常不容易。我也加入一些收费的群,大多数都是以讲课、分享为主。有一个社群,他的运营方式与众不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社群是基于老友圈的一个社交群,进群有正式的流程,需要有人推荐、有专门小组进行评估和线下的迎新交流机制,还建立了功能齐全的管理小组,和所谓的去中心化社群比较,他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集中性。这就是在南京小有名气的沪宁双城会。

经过近年的社群实践,奕宏也认知到社群越大,效果越差,一个超过100人的群,就已经非常难以管理和运营了。而群友之间的连结和互动也会随着群人数大幅增加而大幅下滑。很多群,一开始很热闹,不久就冷冷清清,建的容易散的快。

而沪宁双城会的推荐邀请制,个人信息实名制、线下迎新制、集体评估制以及管理小组集体管理社群等管理机制,看上去是反移动互联网的,逆潮流的,恰恰却吻合了社群运营的三个法则:

1、价值观法则。群的建立运营三重境界:价值观、兴趣、利益。最高境界是价值观统一的人建立一个社群。沪宁双城会对入群群友的审核就是在寻找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

2、铁杆粉丝法则。一个群有五百个酱油粉不如有两个铁杆粉,只有铁杆粉才决定了群的活跃度、持久度。粉丝比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3、连结法则。社群是粉丝与粉丝之间的连结,而不仅仅是粉丝与品牌或者粉丝与群主之间的连结。连结越多,价值越大。而这个连结不应群人数多少决定,而由彼此之间互动频次决定。

三个案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是奕宏亲历的粉丝经济、社群运营的案例。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一切都刚刚开始,所有人都是在探索与实践,只是希望这些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

秦刚:现如今传统餐饮想做大,应该如何与资本对接?

余奕宏: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餐饮企业经营的好,现金流非常好,所以绝大多数餐饮企业是很少跟资本打交道。还有一些品牌采用加盟代理的方法,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尤其是那些懂金融、与资本关系良好的企业,就显示出他们在这个时代的优势。尤其今天的资本不仅仅能够提供企业发展的资金,还可以提供给企业宏观的战略布局、高级人才的引进,帮助企业规范化、制度化。

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国家战略就是成为品牌大国、资本强国,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如果我们的餐饮企业家还按照过去的经验,老的思维来思考企业发展路径,就又要落后于时代。

而今天互联网金融更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融资渠道,例如众筹、P2P等,传统的餐饮企业也不可以忽视。

秦刚:你专注于互联网餐饮生态圈,成立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具体怎么运作?

余奕宏:现在专注于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已经没做了。跟秦刚老师请教过,专注聚焦一个细分领域,如今算是初见成效。

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的成立纯属偶然。我聚焦餐饮,尤其是新餐饮研究半年后,写了一些在业内算是有影响力的文章,当时想测试一下自己的影响力,以及找一群真正的价值观吻合,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就成立了,当然反响出乎我的意料。

至于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的运作,如今我也是结合线上线下交流。线上我有系统的课程,线下已经做了三次聚会。我是完全按照社群的运作方法来做这个俱乐部的,当然这个俱乐部才短短80天,所以还是个孩子,我会付出更多的精力陪伴她。所幸会员满意度很高,如今已经出现企业几个合伙人陆续加入,以及老学员主动推荐新学员了。这是我最乐于见到的。

至于未来他会发生哪些化学变化,会往哪个方向走,我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持续创造价值,贡献价值。

秦刚:你如何看待2015年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余奕宏:关于2015餐饮大变局,我有几个趋势思考。简单说,一方面连锁化,标准化,规模化是必然,另一方面,小而美,人性化,社群化餐饮品牌也会层出不穷。至于互联网化,无论大小,都是必经之路,未来没有不是互联网的企业。

秦刚:一路走来,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与读者分享?

余奕宏:我认为做好任何事情,只有四个字,专注,聚焦。

三年前,我专注于社交网络,研究微博微信对企业,对个人的品牌建立与传播。完全放弃十多年大众传播的经验,人脉,甚至客户,当然还有名利。所以,可以在一年之内做了几个在全国都算可圈可点的案例。艾米1895电影街三年前只有一家店,如今全国30家,已经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全国第一。

当然,我不敢说完全是社交网络的功劳,那是胡扯。但是就当初我的团队经手之时,他们的社交网络表现就是全国领先,他们品牌快速传播的确是受益于社交网络。

一年前,我创立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是基于我之前对社交网络,对粉丝经济研究的基础。某种程度,我的个人品牌,尤其是在数字世界的个人品牌受益于这个训练营。

真正坚持按照那个训练营的思想,法则去运作的学员,一年下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自己觉得当时的学员来自于不同的行业,这个对我个人的挑战太大了,而且我在公司时就强调聚焦,我自己创业了不可能反而违背这个原则。

所以,三期之后,我在他红红火火的时候就停止了。原因就是我觉得不够聚焦,我不可能熟悉所有行业,也就不可能提供最大的价值。关于这点,我要感谢秦刚和王通老师,他们给了我深度指导。而我又是一个单纯听话的人。

当我从去年八月开始聚焦餐饮业如何互联网化,如何与互联网融合,我放弃了训练营的收入,甚至放弃了几家非餐饮顾问企业的业务。全力以赴地学习研究,每天至少见两三个餐饮行业相关者,阅读大量餐饮O2O文章,保持独立思考,凭借个人对品牌,对社群的理解,结合过去运营线下商业的案例经验,写了一些文章。

随着不断地深入研究,才可以慢慢发现餐饮领域的互联网化的规律,法则,也就可以逐步建立自己的体系。

有三个经验,我想和秦王会的伙伴分享一下。

1.重视线下。线下聚会一次,抵线上百次。线上效率高,但是深度不够,很容易浮在表面。无论是专业,还是人际关系。

2.重视品牌。也就是秦刚老师提出的自明星。无论是写文章,线下分享,还是出书,都是为了建立品牌,所以不要着急,不要追逐热点,不要为了短期盈利,而忘记自己出发时的初心。

3.未来是价值观定胜负。移动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帮助你找到你想要找到的人,无论是投资人,合伙人,还是用户。价值观相同的人必将聚合。

秦刚:非常感谢你的分享,社群确实很多人都在摸索如何做,才能够做出自己的特色,你今天的分享,可以给很多人很好的启发。

余奕宏:感谢秦刚老师的访谈,如果大家对社群运营上有更多更好的建议,可以加我的微信:余奕宏(个人微信shikonghui)

我是秦刚(QQ&个人微信号1111884,微信公众号q1111884),每天给大家一篇创业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有一些不同的思维。

扫描二维码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秦刚(微信公众号:q1111884)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